[发明专利]两轮车用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及两轮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05337.1 | 申请日: | 202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5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邹克勤;周为;何剑;罗青;李湘泉;鲁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丰源业翔晶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43/16 | 分类号: | B62J43/16;B60L58/10;B60L58/18;B60L3/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胡喜舟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轮车 用电 系统 智能 并联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及两轮车,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各电池系统的电压,判断各电池系统之间的电压最大压差是否小于电压阈值;若是,采用均衡启动模式;若否,采用不均衡启动模式;其中,均衡启动模式下,各电池系统均衡向驱动电机供电;不均衡启动模式下,动态调用各电池系统使驱动电机降功率运行,并动态监测各电池系统的电流状态,当各电池系统间的电流差值小于安全阈值时,各电池系统均衡向驱动电机供电。该方案可以避免回流线性损坏电器元件,在电池系统间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时,还可以给车辆提供稳定的电能,以供车辆行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轮车用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及两轮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发展极为迅速,推动了交通工具电动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摩托车领域的锂电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的快速换电,由于锂电池充电时间较长,用户希望可以当在路上骑行过程中电池没电了,能便捷的在路边换电柜将锂电池更换是个非常理想的方法。在换电方案中,存在有两个问题,第一,更换电池要求到了锂电池的PACK,不可以过重,不然普通用户很难便捷的实现换电。第二,如果限制了电池系统的重量,则很难满足用户对电动摩托的单次续航要求(也就是电池容量问题)以及行驶速度(也就是功率要求),针对此问题业内有提出双换电并联方案,即使用两组或多组小巧的电池系统同时驱动电动摩托车,这样既可以满足容量要求和功率要求,同时方便用户换电,是个理想方案。
但并联电池电压不一致容易产生大电流回流,即一组电池系统对另一组电池系统放电现象。回流问题不容小觑,轻者烧坏昂贵的系统电器件,重者可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故本发明设计一种两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从而杜绝多簇动力电池系统可能的回流安全隐患,并且可以保证用户可以对充电系统进行最快速的充电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及两轮车,以解决现有的电池并联系统易产生大电流回流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两轮车用电池系统智能并联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各电池系统的电压,判断各电池系统之间的电压最大压差是否小于电压阈值;
若是,采用均衡启动模式;若否,采用不均衡启动模式;
其中,均衡启动模式下,各电池系统均衡向驱动电机供电;
不均衡启动模式下,动态调用各电池系统使驱动电机降功率运行,并动态监测各电池系统的电流状态,当各电池系统间的电流差值小于安全阈值时,各电池系统均衡向驱动电机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各电池系统的电压包括:
车辆上电启动,控制器激活,进而通过CAN通讯激活所有电池系统,各电池系统的BMS控制充电、放电MOS管关闭,预放电MOS管打开;
各电池系统间互相通讯,获取各电池系统的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均衡启动模式包括:
所有电池系统,关闭预放电MOS管,打开充电、放电MOS管;
所有电池系统上报自身最大可持续电流,对电流进行累计计算,控制器根据电流累加值对驱动电机的功率输出进行分配,提供驱动电机所需电能。
进一步地,所述不均衡启动模式包括:
电压最高的电池系统打开充电、放电MOS管,其余电池系统打开放电MOS管,不开充电MOS管;
电压最高的电池系统上报自身最大可持续电流,其余电池系统上报自身最大可持续电流为0A,对电流进行累计计算,控制器根据电流累加值对驱动电机的功率输出进行分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丰源业翔晶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丰源业翔晶科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53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