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盘库的电子视频档案修复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784808.8 | 申请日: | 2022-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0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开迪软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6/783 | 分类号: | G06F16/783;G06F16/71;G06V10/80;G06V10/82;G06V20/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赵兴华 |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盘库 电子 视频 档案 修复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盘库的电子视频档案修复方法及系统,涉及档案修复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反射能量确定目标光盘的数据受损点;对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左侧正常数据点序列和右侧正常数据点序列进行特征图提取,得到相应的特征图;由预设的投影矩阵计算正常帧查询向量、受损帧键向量和受损帧还原值向量;采用正常帧查询向量和受损帧键向量更新受损帧还原值向量;基于自相加与自注意力机制将左右两侧更新后得到的受损帧还原值更新向量融合,得到融合特征图;由融合特征图对目标光盘的电子视频档案进行修复。本发明能有效且快速地将丢失或损坏的数据进行修复,保证档案数据的真实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档案修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光盘库的电子视频档案修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存储于光盘库中的电子视频档案,由于存放年限久远,光盘受空气灰尘颗粒、氧气氧化作用以及光线累积影响,导致盘面受损,光驱头在进行读取电子视频档案数据时,不可避免的读错或无法读取数据,进而导致电子视频档案失帧或画面损坏,如何修复光盘面受损下的视频档案数据一直是档案行业有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大多都是通过编解码技术实现,先将受损的视频数据全部读出,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编码填充,再通过解码实现修复,但这种方式容易丢失某些关键帧的重要信息,尤其是针对档案数据,重要性排在第一,对取证存证,要求数据不能出任何差错。还有一些方法是通过清洁光盘的方式实现,通过物理的方法,对光盘进行擦除灰尘,以及尝试对光盘面的凹凸点进行重新烧录,但这种方法人工工作量大,且烧录点容易出现差错,甚至影响周围的数据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光盘库的电子视频档案修复方法及系统,以有效且快速地将丢失或损坏的数据进行修复,保证档案数据的真实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光盘库的电子视频档案修复方法,包括:
根据反射能量确定目标光盘的数据受损点;所述反射能量为光驱激光头扫射到所述目标光盘的光盘面上,所述光盘面反射的能量;
根据所述数据受损点生成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
根据位于所述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左侧的正常数据点生成左侧正常数据点序列,根据位于所述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右侧的正常数据点生成右侧正常数据点序列;
对所述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所述左侧正常数据点序列和所述右侧正常数据点序列分别进行特征图提取,得到左侧正常特征图、中间受损特征图和右侧正常特征图;
根据预设的左侧投影矩阵计算所述左侧正常特征图的左侧正常帧查询向量、所述中间受损特征图的第一受损帧键向量和所述中间受损特征图的第一受损帧还原值向量;
根据预设的右侧投影矩阵计算所述右侧正常特征图的右侧正常帧查询向量、所述中间受损特征图的第二受损帧键向量和所述中间受损特征图的第二受损帧还原值向量;
采用所述左侧正常帧查询向量和所述第一受损帧键向量对所述第一受损帧还原值向量进行更新,得到第一受损帧还原值更新向量;
采用所述右侧正常帧查询向量和所述第二受损帧键向量对所述第二受损帧还原值向量进行更新,得到第二受损帧还原值更新向量;
基于自相加与自注意力机制将所述第一受损帧还原值更新向量和所述第二受损帧还原值更新向量融合,得到融合特征图;
由所述融合特征图对所述目标光盘的电子视频档案进行修复。
可选地,所述根据位于所述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左侧的正常数据点生成左侧正常数据点序列,根据位于所述中间受损数据点序列右侧的正常数据点生成右侧正常数据点序列,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开迪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开迪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848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