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悬置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4748.0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2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柏世川;唐治钢;彭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F16F9/32;F16F9/34;F16F15/023;B60K5/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悬置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悬置,包括密闭的腔体,所述腔体的侧壁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腔体内部填充有阻尼介质,所述腔体的内部固定有流道组件,所述流道组件将所述腔体的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流道组件包括相装配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所述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分别带有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所述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在轴向方向不重合,所述上流道板或者下流道板带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第二通液孔或者第一通液孔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所述泄压孔安装有堵塞,能够驱动所述堵塞脱离所述泄压孔。本发明缓解了水击现象产生的噪音以及振动,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NHV技术。
背景技术
液压悬置是用于连接动力总成和车身的汽车零部件,起承载、隔振、限位等作用。一般由外骨架、主簧橡胶、流道组件、液体、底膜等组成;流道组件把橡胶主簧与底膜包裹的腔室分成上、下两部分腔室,上、下腔室内都充满液体作为产生阻尼的介质。在车辆经过减速带等颠簸路面时,动力总成相对车体下跳到上跳(或相反)交变时,主簧橡胶从下压到上拉。下液室的液体无法迅速通过流道返回上液室,液压悬置流道里液体因瞬时流速发生急剧变化造成部分的液体阻尼介质流动方向相反,导致这部分的液体阻尼介质发生撞击,产生“水击(也称水锤)”现象;外在表现为液压悬置产生巨大噪音和振动,并通过车身传递到乘员舱影响人员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悬置,以缓解由于“水击”产生的噪音和振动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配置有上述液压悬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压悬置,包括密闭的腔体,所述腔体的侧壁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腔体内部填充有阻尼介质,所述腔体的内部固定有流道组件,所述流道组件将所述腔体的内部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流道组件包括相装配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所述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分别带有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所述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在轴向方向不重合,所述上流道板或者下流道板带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第二通液孔或者第一通液孔在轴向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所述泄压孔安装有堵塞,当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产生正向压差时,所述堵塞封堵所述泄压孔,当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产生逆向的压差时,能够驱动所述堵塞脱离所述泄压孔。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动力总成的振动施加在液压悬置时,转化为交替进行的拉应力和压应力,由于腔体的侧壁由弹性材料制成,因此当液压悬置受到拉应力时,上腔室的容积增大,真空度增大,导致下腔室的压力大于上腔室的压力,当液压悬置受到压应力时,上腔室的容积减小,真空度减小,导致下腔室的压力小于上腔室的压力,进而导致正向压差和逆向压差不断交替进行,本技术手段中的正向压差和逆向压差为相对概念。当产生正向压差时,能够驱动阻尼介质从上腔室流动到下腔室,由于第一通液孔和第二通液孔在轴向方向不重合,因此阻尼介质在经过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时,只能依次通过上流道板、第一通液孔、下流道板和第二通液孔的方向流动,进而能够产生阻尼;当产生逆向压差时,部分阻尼介质在惯性的作用下,仍旧沿着上流道板、第一通液孔、下流道板和第二通液孔的方向流动,同时该压差驱动堵塞脱离泄压孔,而由于在轴向方向上,泄压孔与第二通液孔或者第一通液孔至少部分重合,因此下腔室的阻尼介质能够直接通过泄压孔与第二通液孔的组合或者泄压孔与第一通液孔的组合流动到上腔室,不与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的阻尼介质产生接触,进而减少了由于撞击而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
进一步,所述腔体内固定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堵塞连接,当所述堵塞脱离泄压孔,或者产生脱离泄压孔的趋势时,所述弹性件变形。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设置了弹性件与堵塞连接,且堵塞脱离泄压孔,或者产生脱离泄压孔的趋势时,弹性件变形,因此当一个振动周期内的拉应力或者压应力逐渐消失时,弹性件的弹力会驱动堵塞重新封堵泄压孔,使得阻尼介质可持续的在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往复流动。
进一步,所述阻尼介质的部分位于上腔室内,所述阻尼介质的另一部分位于下腔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47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