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04850.7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0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陆美玉;朱栋;吴军;吴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共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19/00;B62D57/0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带电作业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带电作业机器人,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包括多组爬杆机器人主体,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的外侧皆安装有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皆通过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有驱动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机构与爬升机构等结构,使用时,利用第一驱动组件带动驱动机构进行移动,又因驱动机构与爬升机构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将各组爬升机构相爬杆靠拢,最后利用三角稳定性,将爬杆机器人主体悬挂在爬杆上,之后启动各组爬升机构,将爬杆机器人主体上升至指定位置,之后启动辅助夹持机构,使其将爬杆机器人主体进一步固定在爬杆上,使得爬杆机器人主体在配合接线机器人时,更加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带电作业机器人。
背景技术
电力检修时经常需要带电爬到电线杆上进行接线,带电操作危险性高,存在安全隐患,且需要登高,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对于一些简单的接线工作,可以交由机器人完成,因此如何将机器人输送到电线杆顶端是最为重要,现有的登高车成本大,其登高距离有限,在不平坦的山区也难以展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带电作业机器人,来满足人工爬杆与接线任务,从而其由接线机器人与爬杆机器人组成。
公告号为CN109625112B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爬杆机器人,其通过爬轮组、夹紧爬轮组中的爬轮与被爬杆的表面接触,爬轮的轴心与被爬杆的轴向垂直,以此完成爬杆任务。
经上述机构,其使用时,只能利用爬轮组的作用完成爬杆任务,而不能很好水平调整角度,从而使得工作范围大大缩短,其次在固定时,只能依靠夹紧爬轮组单一夹持,其稳定效果差,容易使得接线机器人在其上产生晃动,进而使其整体的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带电作业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能利用爬轮组的作用完成爬杆任务,而不能很好水平调整角度,从而使得工作范围大大缩短,其次在固定时,只能依靠夹紧爬轮组单一夹持,其稳定效果差,容易使得接线机器人在其上产生晃动,进而使其整体的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带电作业机器人,包括多组爬杆机器人主体,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的外侧皆安装有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皆通过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的内部皆活动连接有与驱动机构相配合的爬升机构,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的底部皆连接有移动机构,且移动机构的底部皆设置有辅助夹持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机构与爬升机构等结构,使用时,可以完成垂直与水平角度的调整,且配合辅助夹持机构的作用,使得每次接线机器人工作时,皆是两组机构进行夹持,使得整体设备工作时,避免由于晃动产生操作失误,进而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爬杆机器人主体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外侧分别焊接有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架,且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架的上下两端皆设置有第一连接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连接架与第二连接架的作用,便于使得三组爬杆机器人主体可以首尾连接,以便安装在爬杆外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侧设置有与爬升机构相配合的双面齿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的内部皆安装有第一电动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双面齿板的作用,使其配合爬升机构中的齿轮,完成其旋转,以便完成任务,再利用第一电动滚轮的作用,以便于使得爬杆机器人主体水平调节角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爬升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皆安装有第二电动滚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皆设置有与双面齿板相啮合的齿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对称设置有支撑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共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共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048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