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5662.6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4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玥;李智强;安德胜;王思静;周景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B5/29 | 分类号: | E04B5/29;E04B5/23;E04B5/40 |
代理公司: | 贵州启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08 | 代理人: | 周廉凤 |
地址: | 55000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度 型钢 混凝土 组合 楼盖 结构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包括支承梁、压型钢板、钢筋和混凝土体,支承梁竖直方向中部侧面固定设有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固定支撑水平铺设的压型钢板,压型钢板与支承梁固定相连,压型钢板上铺设钢筋,压型钢板上浇筑有混凝土体,混凝土体顶面与支承梁顶面平齐;该楼盖结构体系把压型钢板、钢筋和混凝土体组成的板下沉,让板顶对齐楼盖支承梁梁顶,降低了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厚度,与一般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相比,该楼盖体系不需要改变原支承梁和板截面高度,从而可以确保各构件承载力和刚度不受损失,同时又能使整体楼盖结构体系的厚度更薄,从而更好的适应建筑净空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楼盖,特别涉及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建筑楼盖实际应用的一般是钢筋混凝土楼盖和组合楼盖,前者构造是由钢筋和混凝土根据施工现场的要求通过预制或者现浇而制成;后者常见的则是由型钢、压型钢板、钢筋、桁架钢筋按照从下往上的施工工艺依次装置,最后用混凝土现浇,即压型钢板,钢筋、桁架钢筋和混凝土组成的板需放在型钢支承梁顶上。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施工方案使建筑楼盖所占厚度较大,比如组合楼盖支承梁和板组合在一起可能需要300mm高支承梁+140mm厚板=440mm高,在楼层设计和投入使用时带来诸多限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包括支承梁、压型钢板、钢筋和混凝土体,所述支承梁竖直方向中部侧面固定设有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固定支撑水平铺设的压型钢板,所述压型钢板与支承梁固定相连,所述压型钢板上铺设有钢筋,所述压型钢板上浇筑有混凝土体,所述混凝土体顶面与支承梁顶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支撑构件为第一型钢,所述第一型钢沿支承梁长度方向固定在支承梁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型钢为角钢,所述角钢一侧边固定在支承梁上、另一侧边固定支撑压型钢板。
进一步,所述支撑构件为多根第二型钢,多根第二型钢呈间隙垂直连接在支承梁长度方向上。
进一步,所述第二型钢为H型钢,所述H型钢两端固定在支承梁上,所述压型钢板固定设置在H型钢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第一型钢和第二型钢,所述第一型钢为多段且分别沿支承梁长度方向相互间呈间隙固定在支承梁上,所述第二型钢为多根且每根位于相邻两段第一型钢间,所述第二型钢垂直连接在支承梁上,所述压型钢板固定设置在第一型钢和第二型钢上。
进一步,所述组合楼盖结构体系边沿包括包边钢板,所述包边钢板上铺设有钢筋,所述包边钢板上浇筑有混凝土体,所述混凝土体顶面与支承梁顶面平齐,所述支承梁朝向包边钢板侧的支撑构件为第一型钢,所述第一型钢固定支撑包边钢板形成悬挑楼板。
更进一步,所述悬挑楼板与支承梁间设有悬挑支撑。
再进一步,所述压型钢板的凹槽内固定有加紧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一种低厚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体系,把压型钢板、钢筋和混凝土体组成的板下沉,让板顶对齐支承梁梁顶,降低了建筑楼盖厚度,即建筑楼盖厚度为300mm高的支承梁,这与一般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相比,该楼盖体系不需要改变原支承梁和板截面高度,从而可以确保各构件承载力和刚度不受损失,同时又能使整体楼盖结构体系的厚度更薄,从而更好的适应建筑净空使用要求。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理工学院,未经贵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56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