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2-异氰基苄基)吲哚衍生物群体感应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45564.8 | 申请日: | 2022-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7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顾恭萍;杨靓仪;刘丹蕊;贾爱群;唐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18 | 分类号: | C07D209/18;A61P3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570228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氰基 苄基 吲哚 衍生物 群体 感应 抑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2‑异氰基苄基)吲哚衍生物群体感应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高效便捷,所述3‑(2‑异氰基苄基)吲哚衍生物可应用作为紫色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粘质沙雷氏菌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其中个别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被膜抑制率最高可达75%,进一步对粘质沙雷氏菌的被膜抑制率高达65%,对人源性粘质沙雷氏菌的被膜破坏高达6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吲哚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尤其涉及一种3-(2-异氰基苄基)吲哚衍生物群体感应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非经典抗菌应用。
背景技术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普遍存在于空气、水体、土壤、以及动物和植物等组织中,菌体长1.5~5.0μm,宽约为0.5~1.0μm,形状呈球杆状或线状,长短不一,在25~42℃范围内均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因该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铜绿色的水溶性的绿脓菌素(pyocyanin)和产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pyoverdin)而得名。菌体有鞭毛,端生,分布均匀,无荚膜和芽孢。铜绿假单胞菌适应能力强,能在各种环境中利用多种化合物作为营养物质供自己生长。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属于条件致病菌,该菌可以通过皮肤、口腔、粘膜、血液进行感染,能够引起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铜绿假单胞菌极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烧伤病人、手术后的患者、有代谢病的患者等,能够引起伤口感染、脓肿,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部位可侵染到血液,通过血液进行扩散传播,引起败血症或菌血症,致死率非常高。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由las、rhl和pqs组成,las系统由LasI和LasR组成,rhl系统由RhlI和RhlR组成。三个系统中,las起主导作用,las系统能调控rhl和pqs。lasI基因能编码调控3-oxododecanoyl-homoserine lactone(3-oxo-C12-HSL)信号分子的合成,rhlI编码合成信号分子butryl-homoserine lactone(C4-HSL),pqs编码合成信号分子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PQS),PQS的合成受到基因pqsABCDE和pqsH的调控,合成后的PQS与受体蛋白PqsR结合,激活一系列致病基因的表达。随着细菌生长的加速,细菌密度逐渐增加,由lasI合成的信号分子3-oxo-C12-HSL逐渐增加,信号分子3-oxo-C12-HSL与胞浆中的受体蛋白Las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进一步与靶基因DNA受体区域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毒力基因的表达,如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溶血素、氢氰酸、绿脓菌素等。同时,该复合物也能与lasI的启动子结合,促进信号分子3-oxo-C12-HSL的分泌,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调节过程。在rhl系统中,rhlI编码合成的信号分子C4-HSL与胞浆内的受体蛋白Rhl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受体复合物一方面与靶基因DNA受体区域结合,激活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如鼠李糖脂、海藻酸盐、生物被膜等,另一方面与RhlI结合,促进C4-HSL的合成,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调节过程。PQS系统则是利用PQS作为信号分子,该系统能调控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lasB的合成,同时该系统也能对rhl系统进行调控。
铜绿假单胞菌能分泌多种胞外和胞内的毒力因子,包括蛋白酶、绿脓菌素、磷脂酶、溶血素、鼠李糖脂、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海藻酸盐等,这些毒力因子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和侵染具有重要的作用。绿脓菌素是铜绿假单胞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属于吩嗪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亲水和亲脂两重性质,因此很容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绿脓菌素在铜绿假单胞菌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该化合物能够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减少种间竞争,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另一方面,绿脓菌素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宿主细胞,从而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此外,该化合物具有氧化还原两重性质,在细胞内部能作为电子传递体,提高宿主细胞的氧化压力,导致宿主细胞中毒死亡。研究表明,绿脓菌素的合成受群体感应的调控,其生物合成前体物质为分支酸,通过2个phzABCDEFG操纵子编码以及phzH、phzM和phzS等基因的调控将前体物质转化成三环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455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N<SUB>1</SUB>,N<SUB>3</SUB>-二取代噻吩并[3,2-e][2,1,3]噻二嗪-2,2,4-三酮类衍生物与应用
- N<SUB>1</SUB>,N<SUB>3</SUB>-二取代-7-甲基吡唑[4,5-e][2,1,3]噻二嗪-2,2,4-三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双呋喃二氢沉香呋喃醚类化合物及用于制备杀虫剂的应用
- 一种烷基多苄基甲苯或烷基二苄基甲苯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苄基-1H-吡唑、苄基-1H-吡咯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4-(N,N-二取代)呋喃-2(5H)-酮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N-苄基-4-哌啶甲醛的合成方法
- 高迁移稳定性的硫杂蒽酮光引发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硫杂蒽酮可见光引发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以苄基甲苯和(甲苄基)二甲苯为主要成分的介电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