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23255.0 | 申请日: | 2022-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6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华;崔波;晏游;胡发跃;李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3/20;F01N1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发动机 排气 处理 系统 | ||
1.一种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催化装置和氨气供给装置,所述排气催化装置用于转化排气中的氨气和氮氧化物,所述氨气供给装置用于给排气催化装置内供给氨气;
所述排气催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SCR催化器(1)、第一排气管(2)、第二SCR催化器(3)、第二排气管(4)和氨逃逸催化器ASC(5),所述第一SCR催化器(1)的进口与氢-氨燃料发动机的排气管出口连接,所述氨气供给装置的末端安装在第一排气管(2)上;
当氢-氨燃料发动机工作时,排气先进入第一SCR催化器(1)内,此时排气中的部分氨和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产氮气和水,顺着气流方向移动到第一排气管(2)内,通过氨气供给装置补充氨气,补充氨气后的排气进入到第二SCR催化器(3)内,使排气中余下的氮氧化物与氨气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已被充分还原为氮气,反应后的排气通过第二排气管(4)移动到氨逃逸催化器ASC(5)内,氨逃逸催化器ASC(5)将余下的氨气转换为氮气后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气供给装置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氨气瓶(6)、压力调节器(7)、氨气喷嘴(8)和氨气喷管(9),所述氨气瓶(6)和压力调节器(7)之间通过高压管路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器(7)、氨气喷嘴(8)和氨气喷管(9)之间通过低压管路连接,所述氨气喷管(9)安装在第一排气管(2)上,用于氨气与发动机排气的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2)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排气温度的排气温度传感器(11)和用于测量排气中氮氧化物浓度的第一氮氧化物传感器(12),所述排气温度传感器(11)、第一氮氧化物传感器(12)和氨气喷嘴(8)均与控制器(10)电连接,当排气中氮氧化物浓度高于设定值且排气温度在适当范围内时,控制器(10)控制氨气喷嘴(8)喷射出定量的氨气。
4.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气喷管(9)采用多孔氨气喷管,且氨气喷管(9)喷出的氨气与第一排气管(2)内排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氨气喷管(9)的末端封闭,且靠近末端设置有两排对称分布的小孔。
5.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器(7)后通过并联的低压管路与氢-氨燃料发动机的供气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氢-氨燃料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气管(4)上设置有与控制器(10)电连接的第二氮氧化物传感器(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2325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稳定杆安装装置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壬二酸脂质体美白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