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11120.2 | 申请日: | 2022-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50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吴丹丹;曹晶;左琪;王子昂;陈慧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0 | 分类号: | B03D1/00;B03B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泽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01 | 代理人: | 张艳萍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氨基 甲酸 促进 异极矿 硫化 浮选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矿物浮选分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将待处理的异极矿原矿或混合矿样经磨矿后,配制矿浆,调浆;向所得矿浆中加入有机络合剂氨基甲酸铵,调浆;向所得矿浆中加入硫化剂,调浆,再加入活化剂,调浆;将所得矿浆按常规工艺进行浮选,得到异极矿精矿。本发明以氨基甲酸铵溶蚀‑双络合催化硫化异极矿表面的新技术路线,向浮选矿浆体系中加入氨基甲酸铵,将异极矿表面微溶解,氨基甲酸铵电离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与异极矿矿物表面的锌进行双络合形成稳定吸附,也能与矿浆溶液中的锌离子形成双络合物,使矿物表面有更多的活性质点,工艺回收指标高,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生产成本低,环保且节能降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物浮选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锌金属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被称为“现代工业的保护剂”,全球金属消耗中排名第四,在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自然界中,锌主要以硫化矿和氧化矿形式存在,其中锌冶炼一直以硫化矿物为主,随着锌工业的蓬勃发展和锌产品消耗量的不断增加,硫化锌矿资源却日益枯竭,从而氧化锌矿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异极矿是一种重要的氧化锌矿物,其锌含量较高,它在氧化锌矿中的资源量仅次于菱锌矿,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硫化浮选法是处理氧化锌矿物的主要方法,主要有“硫化-胺法”和“硫化-黄药法”两种。其中“硫化–胺法”是指将氧化锌矿物经硫化剂硫化后,加入胺类捕收剂对其进行浮选,相比于“硫化–黄药法”,该方法具有对氧化锌矿物捕收能力强且选择性好的优势。但是,在浮选氧化锌矿物的过程中,“硫化–胺法”对矿泥极为敏感,致使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药剂消耗量大,且泡沫量大、寿命长、稳定、难以消除和经常跑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硫化–黄药法”是对氧化锌矿预先硫化,即先采用硫化剂与氧化锌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使氧化锌矿物表面出现“锌-硫”化合物的薄膜,再加硫酸铜对其进行活化,最后用高级黄药进行浮选。与“硫化–胺法”相比,在实际应用中“硫化–黄药法”有效地避免了矿泥对浮选的影响。但是由于异极矿矿物表面亲水性极强,锌原子的活性小,锌原子所处环境复杂,周围阴离子基团位阻效应大,S2–和HS–难以与Zn结合,直接硫化效率较低,导致黄药类捕收剂难以在异极矿矿物表面形成稳定的吸附。因此,如何增强异极矿中锌的活性,实现异极矿的高效硫化,使异极矿获得更多稳定的“锌-硫”化合物表面,将成为异极矿“硫化-黄药法”浮选成功的关键。
已知氨基甲酸铵可以将异极矿表面微溶解,并且和矿物表面的锌进行络合反应形成稳定吸附,从而增加了异极矿表面锌原子的活性,使得矿物表面更容易被硫化。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旨在解决异极矿因表面硫化反应位点被Si组分覆盖而导致硫化效率低、浮选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所述利用氨基甲酸铵促进异极矿硫化浮选的方法向浮选矿浆体系中加入氨基甲酸铵,将异极矿表面微溶解,氨基甲酸铵电离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与异极矿矿物表面的锌进行双络合形成稳定吸附,能与矿浆溶液中的锌离子形成双络合物,使矿物表面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当加入硫化钠后,硫离子在异极矿表面反应的活性提高,硫离子吸附在异极矿表面,矿物表面生成硫锌化合物,氨基甲酸铵又重新进入到矿浆溶液,氨基甲酸铵起到的是双络合催化作用。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待处理的异极矿原矿或混合矿样经磨矿后,配制矿浆,调浆;
步骤二,向步骤一所得矿浆中加入有机络合剂氨基甲酸铵,调浆;
步骤三,向步骤二所得矿浆中加入硫化剂,调浆,再加入活化剂,调浆;
步骤四,将步骤三所得矿浆按常规工艺进行浮选,得到异极矿精矿。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的矿浆配制为:加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26%的矿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111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同轴送粉激光增材制造制备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半导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