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扶手系统、汽车及车内扶手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00002.1 | 申请日: | 2022-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1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徐特;校辉;叶燕函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登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徐晓静 |
地址: | 200072 上海市静***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扶手 系统 汽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内扶手系统、汽车及车内扶手的控制方法,车内扶手系统包括:壳体,固定在汽车钣金上。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设置于壳体内。扶手部件,扶手部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驱动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扶手部件传动连接,通过驱动部件带动扶手部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于壳体移动,以使得扶手部件的一端伸出于壳体或收纳于壳体。当车内人员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扶手部件能够自动从壳体内伸出,以便于车内人员使用,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当车内人员不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时,扶手部件能够自动缩回壳体内,保证车内的美观性,故采用上述结构既可以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扶手部件对车内美观性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内扶手系统、汽车及车内扶手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包含各种零部件制造、及内外饰设计,内外饰很大程度影响一辆车的档次与质感,并且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智能系统逐渐体现出重要的地位,智能系统能显著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舒适性,以及车辆内饰的美观性。
汽车驾驶室内上扶手通常设置于门内侧偏上位置,便于乘客手扶,防止因车辆的剧烈晃动导致乘客乘坐不稳导致危险,然而通常该把手是较为突兀的、明显的被设置于车内棚顶,因此影响车内的美观性。
因此,现有技术中车内扶手存在占用车内使用空间、影响车内美观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车内扶手存在占用车内使用空间、影响车内美观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车内扶手系统,包括:
壳体,壳体设置在车内,并固定在汽车钣金上。
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设置于壳体内。
扶手部件,扶手部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且扶手部件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内,驱动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扶手部件传动连接,通过驱动部件驱动扶手部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于壳体移动,以使得扶手部件的一端伸出于壳体或收纳于壳体。
控制部件,控制部件设置在车内,控制部件与驱动部件通信连接。
检测部件,检测部件包括距离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和振动检测模块,距离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及振动检测模块分别与控制部件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距离检测模块设置在扶手部件远离壳体的一端,并用于检测扶手部件与车内人员的距离,并生成距离信息;压力检测模块设置在扶手部件靠近壳体的一侧,并用于检测扶手部件是否受到车内人员施加的压力,并生成压力信息;振动检测模块设置在车内,并用于检测汽车是否振动,并生成振动信息,控制部件用于接受距离信息、压力信息及振动信息,并根据距离信息、压力信息及振动信息控制驱动部件驱动扶手部件在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之间切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距离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和振动检测模块检测到对应的信息发送给控制部件,控制部件根据对应的检测信息来控制驱动部件驱动扶手部件在伸出状态和缩回状态之间切换。当车内人员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扶手部件能够自动从壳体内伸出,以便于车内人员使用,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当车内人员不需要使用扶手部件时,扶手部件能够自动缩回壳体内,保证车内的美观性,故采用上述结构既可以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扶手部件对车内美观性的影响。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车内扶手系统,车内扶手系统还包括计时部件,计时部件与控制部件和驱动部件通信连接,计时部件根据距离信息、压力信息、振动信息来控制驱动部件的工作状态。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距离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和振动检测模块检测到对应的信息发送给控制部件,控制部件会控制计时部件开始计时,保证扶手部件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伸出状态,当汽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车内人员可以及时握住扶手部件,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计时部件计时结束后,扶手部件会从原来的伸出状态切换到缩回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登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摩登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00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