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82592.X | 申请日: | 2022-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81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聂文武;毛洪海;杨延功;张钦超;杨东升;胡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3;G06F1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韩思思 |
地址: | 265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室 寿命 分析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基于驾驶室白车身建立待评估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有限元模型计算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和基础垂直载荷;基于驾驶室白车身计算驾驶室试验扭转刚度;基于驾驶室试验扭转刚度对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进行修正;基于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对基础垂直载荷进行修正;基于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和修正后的基础载荷确定载荷块;基于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修正后的基础载荷和载荷块对驾驶室进行疲劳寿命对标分析。通过上述方法,实现了可以应用于驾驶室开发初期并且能够低成本验证驾驶室的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可靠性工程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驾驶室是载货汽车设计的关键且重要的系统,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也关系着客户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驾驶室的可靠性也是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驾驶室的疲劳寿命在驾驶室可靠性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从驾驶室承受的载荷和常见的失效模式来看,来自驾驶室悬置的载荷传递是其主要的载荷来源,尤其是由于路面不平带来的驾驶室扭转载荷是驾驶室疲劳失效的主要载荷。
现有的对汽车驾驶室寿命分析往往采用获取基于路面路谱的随机载荷谱,并基于所述随机载荷谱对驾驶室疲劳寿命进行对标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在驾驶室开发初期使用,并且成本高、时间周期长、效率低下。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汽车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驾驶室开发初期,并且能够低成本验证驾驶室的可靠性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驾驶室寿命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驾驶室白车身建立待评估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基于所述有限元模型计算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和基础垂直载荷;基于所述驾驶室白车身计算驾驶室试验扭转刚度;基于所述驾驶室试验扭转刚度对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进行修正;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对基础垂直载荷进行修正;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和修正后的基础载荷确定载荷块;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修正后的基础载荷和载荷块对驾驶室进行疲劳寿命对标分析。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理论扭转刚度、修正后的基础载荷和载荷块对驾驶室进行疲劳寿命对标分析包括:判断是否具备试验条件;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判断是否具备试验条件;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基于所述待评估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确定驾驶室的疲劳分析焊点;基于所述待评估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计算所述基础载荷的静力分析结果;基于所述待评估驾驶室的有限元模型、驾驶室的疲劳分析焊点和所述载荷块对驾驶室进行疲劳仿真解算;基于所述疲劳仿真解算对驾驶室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
可选地,当具备试验条件时:基于所述驾驶室试验扭转刚度进行驾驶室装夹;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基础垂直载荷确定载荷块;获取对标驾驶室基于所述载荷块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和待评估驾驶室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基于所述载荷块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和待评估驾驶室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对待评估驾驶室进行评估。
可选地,当具备试验条件时:选取基于所述疲劳仿真解算对驾驶室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和待评估驾驶室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的最小值;基于所述疲劳仿真解算对驾驶室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和待评估驾驶室的扭转疲劳试验结果的最小值对待评估驾驶室进行评估。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修正后的驾驶室基础垂直载荷确定载荷块包括:以基础载荷为基础确定预加载载荷;对所述预加载载荷对所述载荷块进行验证。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预加载载荷对所述载荷块进行验证包括:对所述预加载载荷循环施加循环,并判断所述载荷下降速率;当所述载荷下降速率超过施加载荷幅值的预设值时,使用基础载荷进行下一阶段载荷循环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825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