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流母线电容及电机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69790.2 | 申请日: | 2022-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8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钟华;刘志强;赵慧超;王斯博;文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2 | 分类号: | H01B5/02;H01G4/005;H05K5/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母线 电容 电机 控制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母线电容及电机控制器,直流母线电容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围绕形成放置腔,且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相互绝缘,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分别用于外接正负电极;电容部,电容部设置在放置腔内,电容部的正极和第一母排连接,电容部的负极和第二母排连接,电容部的侧壁和放置腔的内壁接触。采用该方案,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相互绝缘,避免直流母线电容短路导致直流母线电容失效或损坏的情况。通过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围绕形成放置电容部的放置腔,使得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包围电容部设置,便于直流母线电容内的热能与外接的散热设备实现高效换热,使得直流母线电容能够在保证散热性能的同时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流母线电容及电机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电机控制器的直流母线电容通常为独立个体,体积大且重,大约占电机控制器体积的50%,应用碳化硅等新技术可提升电机控制器开关频率,电容部容量和开关频率成反比,通常控制频率越高电容部可以越小。
然而由于小体积的直流母线电容无法满足散热需求,导致实际的直流母线电容难以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进而影响电机控制器的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母线电容及电机控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直流母线电容无法实现小型化、轻量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母线电容,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围绕形成放置腔,且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相互绝缘,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分别用于外接正负电极;电容部,电容部设置在放置腔内,电容部的正极和第一母排连接,电容部的负极和第二母排连接,电容部的侧壁和放置腔的内壁接触。
进一步地,第一母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上层板、第一竖板组和第一下层板,第二母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上层板、第二竖板组和第二下层板,其中,第一上层板、第二上层板、第一下层板和第二下层板依次层叠设置,第一竖板组和第二竖板组相对设置,第二上层板、第一下层板、第一竖板组和第二竖板组四者之间的区域形成放置腔,第一竖板组和电容部的正极连接,第二竖板组和电容部的负极连接,第二上层板、第一下层板分别和电容部的两侧接触。
进一步地,第一竖板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竖板,第一竖板的两端分别和第一上层板、第一下层板连接,第二竖板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竖板,第二竖板的两端分别和第二上层板、第二下层板连接,第一竖板、第二竖板上均设置有焊接管脚,第一竖板通过对应的焊接管脚和电容部的正极焊接,第二竖板通过对应的焊接管脚和电容部的负极焊接。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竖板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管脚,每个第二竖板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管脚,多个第一竖板和多个第二竖板一一对应设置;电容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电容芯子,每组对应的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之间均具有一个电容芯子,电容芯子的正极和对应的第一竖板上的焊接管脚焊接,电容芯子的负极和对应的第二竖板上的焊接管脚焊接。
进一步地,焊接管脚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段、折弯段和第二板段,第一板段与第一竖板或第二竖板连接,折弯段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条形槽,第二板段背离第一板段的一端具有缺口。
进一步地,第一母排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一连接端子间隔设置在第一下层板靠近第一竖板组的一侧,第二母排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间隔设置在第二下层板靠近第一竖板组的一侧,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第一上层板和第二上层板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第一下层板和第二下层板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板、过渡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下层板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连接板的尺寸小于第一连接板、过渡板的尺寸,过渡板包括弧形板;其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共面,或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在厚度方向上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97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印机
- 下一篇:聚多曲霉MNP-2及在合成二苯并氧杂䓬类化合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