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462524.7 | 申请日: | 2022-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15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魏平;杨腾;程翔;李鹏;刘克勤;辛景民;郑南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崔方方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视距 协同 感知 动态 决策 方法 | ||
1.一种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构建三维场景地图,对智能体进行实时定位;
步骤2、获取原始点云后,通过下采样、地面分割、坐标系变换和场景背景分离预处理操作得到障碍物点云,之后通过欧式聚类方法聚类出脱离原始场景之外的障碍物;
步骤3、搭建基于集中式通信框架的可进行协同感知动态决策的调度系统,所述调度系统基于实时的智能体运行状态信息、定位信息以及障碍物信息,引入智能体障碍物列表以及全局异常路径列表,在进行任务路径规划时,通过遍历全局拓扑路径和全局异常路径来维护一个可执行路径的地图,结合最短路径算法以及时间窗分配,实现多智能体协同的全局路径规划,并进行广播路径,实现协同感知与路径规划的结合;
步骤4、当智能体端接收到广播的路径信息后,执行基于时间窗优化的动态调节速度的路径跟随,并根据实时的障碍物检测信息切换到避障状态或者上传异常信息执行动态重规划,同时发送实时的智能体运行状态信息、定位信息以及障碍物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场景背景分通过获取全局场景地图,进行去地面和去顶的处理,生成三维栅格地图,根据所述三维栅格地图对实时的点云进行过滤,实现障碍物与场景的分离;根据每个聚类的几何坐标信息,获取到每个障碍物垂直于坐标系的包围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的调度系统进行路径规划前,各智能体感知周围环境障碍物后,将障碍物信息上传给调度系统;所述调度系统为每个智能体分别维护障碍物列表,所述障碍物列表存储有当前智能体实时上传的各障碍物在全局地图下的位置及包围框尺寸信息,根据各障碍物列表中的障碍物的位置及包围框尺寸信息,判断对全局拓扑路径的占用情况,将被占用的路径段添加到异常路径列表中,基于各障碍物列表维护一个实时的全局异常路径列表,所述实时的全局异常路径列表存储有全局拓扑路径中所有被障碍物占用的路径段;
在进行任务路径规划时,调度系统通过遍历全局拓扑路径和全局异常路径来共同维护一个实时的可执行路径的拓扑地图;
当调度系统有任务起点终点输入时,首先将任务分配给距离最近的空闲的智能体,将所述实时的可执行路径的拓扑地图作为地图输入,执行最短路径规划算法并进行时间窗分配,完成路径规划,并将路径下发给智能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为每个智能体添加障碍物列表的过程中,当调度系统遍历当前智能体上传的障碍物信息时,同时遍历其它在线的各智能体的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有其它智能体的位置在当前遍历的障碍物的包围框内;若有,则将当前遍历的障碍物识别为智能体,不添加到当前智能体障碍物列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步骤3中的调度系统进行路径规划时,所述调度系统接收智能体定位及状态信息后,为每个智能体注册信息,同时根据智能体的位置及状态信息,进行任务分配和路径规划;
在路径规划使用空间与时间复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在最短路径规划的基础上引入以路径段为单位的时间窗机制,在最短路径规划时保留多条路径,根据时间窗分配情况,将其中路径最短的一条作为规划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点云的多智能体超视距网联协同感知动态决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智能体进行路径跟随或避障时,当智能体端遇到前方路径有障碍物遮挡且无法避让时,暂停行驶并置状态异常,同时上传状态信息;
当调度系统接收到异常信息时,遍历所有智能体的当前任务,并与异常路径列表作对比,基于对比结果为所有任务包含异常路径的智能体重新规划出可行使路径,同时下发任务路径给各智能体,以实现多车重规划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6252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备件物资检修预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低温升低噪音氢气循环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