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动特性显著特征的主动液阻悬置参数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44300.3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7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范让林;邬全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安徽东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8;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岳野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特性 显著 特征 主动 悬置 参数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特性显著特征的主动液阻悬置参数识别方法,涉及主动液阻悬置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识别橡胶主簧的储能动刚度、粘性阻尼;识别惯性通道固有频率、上液室体积刚度、主簧泵液活塞面积;识别解耦膜耦合参数、动子阻尼比、动子固有频率;识别无液状态动子净质量、解耦膜线刚度、解耦膜粘性阻尼、动子固有频率、动子阻尼比;基于已识别参数,识别解耦膜泵液活塞面积、解耦膜体积刚度、橡胶主簧体积刚度、充液状态带附连液体的动子总质量、以及含流体阻尼和解耦膜阻尼在内的动子系统总粘性阻尼。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主动液阻悬置的全参数识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动液阻悬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动特性显著特征的主动液阻悬置参数识别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惯性通道-解耦膜-振荡线圈作动器式主动液阻悬置的参数识别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惯性通道-解耦膜-振荡线圈作动器式主动液阻悬置的被动特性与主动特性的参数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是汽车的主要振源。悬置作为动力总成与车身/车架之间的弹性连接系统,在固定、支承动力总成的同时,也是隔离并衰减动力总成振动、减小结构噪声传递的关键系统。
汽车动力总成隔振,随动力学与振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刚性连接、软垫(皮革或布垫)、橡胶悬置、三代液阻悬置、半主动悬置、主动悬置等诸多阶段。
主动液阻悬置是进一步提高车辆振动噪声动态舒适性的有效解决方案,既适用于传统燃油动力总成,也适用于新能源电驱动力总成,还常用于高铁、建筑物、桥梁、桥梁斜拉索等场景。以惯性通道-解耦膜式液阻悬置为载体的主动液阻悬置,因结构紧凑、低频大阻尼的良好基础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解耦膜上固连电磁作动器,使主动力与经由初级通道传至车身端力等大反向而相互抵消,进一步减小整车振动噪声。
主动液阻悬置属于机电磁液耦合/综合的复杂系统,其研究涉及模型、参数与控制算法三个方面。模型与参数是控制算法的基础。主动液阻悬置一般采用集总参数模型;准确识别其模型参数,是进行隔振性能分析、设计、主动控制的前提。参数获取方法主要有基于虚拟样机的数值计算(虚拟实验)、基于物理样机具体零部件的直接测试法和基于悬置总成外在动特性的参数识别。第一种适用于正向开发阶段,因橡胶材料本构模型局限性、虚拟样机模型简化以及数值计算误差等原因,其参数不适用于主动控制。第二种适用于物理样机阶段,但基于零部件级别的直接测试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且难以准确再现总成的非线性工作状态。第三种基于悬置总成外在动特性的参数识别法适用于物理样机的阶段,所识别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识别结果与总成外在动特性表现具有天然吻合的良好特性,是一种适用于主动控制、亟待解决的参数识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悬置总成外在动特性的参数识别法,利用现生产用质量检测设备与夹具即可;不涉及有限元等数值计算模型的简化,无需额外开发复杂昂贵的液力/液压测试设备,可以准确再现悬置总成的非线性工作状态;费用低,周期短,效率高,识别结果一致性好,精确可靠。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动特性显著特征的主动液阻悬置参数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主动液阻悬置无液状态的高中低频段的原点或跨点被动特性试验曲线,识别橡胶主簧的储能动刚度、粘性阻尼;
S2.基于主动液阻悬置充液状态的中低频段的原点或跨点被动特性试验曲线及其储能动刚度不动点频率与第一水平段储能动刚度,结合所述橡胶主簧的储能动刚度,识别惯性通道固有频率、上液室体积刚度、主簧泵液活塞面积;
S3.基于主动液阻悬置充液状态的高中低频段的原点或跨点主动动特性试验曲线及其水平段、幅频响应峰值与峰值频率,结合上液室体积刚度和主簧泵液活塞面积,识别解耦膜耦合参数、动子阻尼比、动子固有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安徽东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技大学;安徽东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443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