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掺杂的金属氧化物双功能层忆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12902.0 | 申请日: | 202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2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霞;袁方;张鹏;邓玥;于相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26659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金属 氧化物 功能 层忆阻器 | ||
1.一种铜掺杂的金属氧化物双功能层忆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为衬底、底电极、第一功能层、第二功能层和顶电极;
所述第一功能层和第二功能层为纳米堆叠结构薄膜材料,其中,第一功能层的材料采用HfOy薄膜,第二功能层的材料采用Cu掺杂的TiOx薄膜,其中,0x2,0y2;
所述衬底为抛光玻璃,底电极为Au/Ti复合电极,顶电极为Au电极;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清洗衬底:将抛光玻璃使用无水酒精擦拭后烘干备用;
(2)打磨靶材:依次使用粗砂纸和细砂纸打磨Ti靶材、Cu靶材、HfOy 靶材和TiOx 靶材,再用无尘布擦拭其表面;
(3)制备Au薄膜:使用离子镀膜仪,以Au靶材作为溅射源,调节离子镀膜仪的电流维持在6.5mA~8.5mA,溅射得到厚度10nm~50nm的Au薄膜;
(4)制备底电极:采用直流溅射法,以Ti靶材作为溅射源,设置靶材到衬底的距离为6.5cm~12.5cm,将溅射室真空度抽至3×10-3Pa,通入纯度为99.999%的Ar作为工作气体,调节直流功率80w~100w,溅射时间5min~12min,在Au薄膜之上沉积得到厚度为40nm~150nm的Ti薄膜,形成Au/Ti复合电极;
(5)制备第一功能层:采用射频溅射法,以HfOy 靶材作为溅射源,设置靶材到衬底的距离为8cm~15cm,将溅射室真空度抽至3×10-3Pa,通入纯度为99.999%的Ar作为工作气体,调节直流功率90w~125w,溅射时间5min~15min,在底电极之上沉积HfOy 薄膜,形成第一功能层;
(6)制备TiOx 薄膜:采用射频溅射法,以TiOx 靶材作为溅射源,设置靶材到衬底的距离为8cm~15cm,将溅射室真空度抽至3×10-3Pa,通入纯度为99.999%的Ar作为工作气体,调节直流功率80w~125w,溅射时间5min~15min,在第一功能层HfOy 薄膜表面沉积TiOx 薄膜;
(7)制备第二功能层:采用射频溅射法,以Cu靶材作为溅射源,设置靶材到衬底的距离为8cm~15cm,将溅射室真空度抽至3×10-3Pa,通入纯度为99.999%的Ar作为工作气体,调节直流功率25w~55w,在TiOx 薄膜内掺入Cu,溅射时间为85s,形成第二功能层Cu掺杂的TiOx薄膜;
(8)退火处理:制备完成第二功能层结束后,冷却1小时;
(9)制备顶电极:使用离子镀膜仪,以金靶材作为溅射源,调节离子镀膜仪的电流维持在4.5mA~8.5mA,溅射时间为20s~120s,在Cu掺杂的TiOx 薄膜之上沉积Au薄膜,形成顶电极;
所述第一功能层的厚度为100nm~600nm,所述第二功能层的厚度为200nm~70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掺杂的金属氧化物双功能层忆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的厚度为50nm~200nm, 所述顶电极的厚度为10nm~3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290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