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级缓冲的电动车减震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1383.6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22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李雨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3/10 | 分类号: | F16F3/10;B60G1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李平丽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级 缓冲 电动车 减震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级缓冲的电动车减震器,包括:第一筒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两组减震本体分别沿第一筒体的中心处径向截面对称设置,每组减震本体包括减震杆和设有开口的第二筒体,减震杆的周壁与第二筒体固定连接,减震杆依次经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延伸至第一筒体内;第一缓冲机构以对两个第二筒体进行减震;两组第二缓冲机构以对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进行减震;第三缓冲机构以对对称设置的两个减震杆进行初步缓冲减震;两组第四缓冲机构以对对称设置的两个减震杆二次减震使得该减震器不仅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还可以通过简易具有对称结构的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结构,达到多级减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级缓冲的电动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也逐渐提高,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汽车的品牌也越来越多。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不平路面激励而引起车身振动,通过车底板、坐垫传递给人的身体,引起人全身的振动而不适,主要表现为视力疲劳下降,身体疲劳,腰酸背痛,从而导致驾驶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而减震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减震器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因此应使减震器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减震器多数都是双弹簧,汽车无法多级减震,使得汽车的减震效果差,汽车行驶的平稳性低,即使也有一些多级缓冲的汽车减震器具有多级减震的效果,如公开号CN202010862631.X所公开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器,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连接座、弹簧座和减震弹簧,所述缸体内设有活塞,活塞一侧固定有活塞杆,所述弹簧座上安装有用于夹紧减震弹簧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驱动套、内齿圈、齿轮、活动杆、安装杆、定位板和紧固螺栓等一系列复杂结构。但其生产成本较高,内部结构一旦某一环节的零件损坏,整个减震器便无法正常运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级缓冲的电动车减震器,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所涉及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级缓冲的电动车减震器,包括:
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
两组减震本体,分别沿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处径向截面对称设置,每组所述减震本体包括减震杆和设有开口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筒体朝开口方向的筒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减震杆的周壁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滑动连接,所述减震杆依次经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延伸至所述第一筒体内;
第一缓冲机构,与两个所述第二筒体弹性连接,以对两个所述第二筒体进行减震;
两组第二缓冲机构,每组所述第二缓冲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筒体设有第一安装孔的筒壁和所述第二筒体朝开口方向的筒壁之间,以对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进行减震;
第三缓冲机构,设于两个所述减震杆之间,以对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减震杆进行初步缓冲减震;
两组第四缓冲机构,分别沿所述第一筒体的中心处径向截面对称设于所述第一筒体内的相对两侧,以对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减震杆二次减震。
根据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二筒体相向的壁面分别设有定位座,以对所述第一缓冲机构进行限位。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缓冲机构为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环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且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座嵌入固定连接,以实现对两个所述第二筒体进行减震。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缓冲机构为橡胶弹簧,所述橡胶弹簧环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且所述第一螺旋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座连接,以对两个所述第二筒体密封弹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13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