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产养殖益生菌及其菌剂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407502.0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7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吕剑;王建华;武君;殷璐璐;王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陆达(山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1/00;A01P3/00;C02F3/34;A23K50/80;A23K10/12;A23K10/26;A23K10/30;A23K10/37;A23K20/147;A23K20/163;C12R1/01;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产 养殖 益生菌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水产养殖益生菌及其菌剂制备与应用。该菌剂是由新菌种肠球菌YTLJ‑N‑SXH1和短芽孢杆菌YTLJ‑N‑SXH2分别预培养扩繁后经冷冻干燥得到相应的单菌菌粉,将单菌菌粉混合,再与助剂混合制得。肠球菌YTLJ‑N‑SXH1和短芽孢杆菌YTLJ‑N‑SXH2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分别为GDMCC No:62080和GDMCC No:62215。该菌种及其菌剂具有抑制病原菌,有效减少抗生素使用,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降低发病率,同时高效去除亚硝酸盐、氨氮和硝酸盐的作用,增加了水产养殖系统高(好)氧多途径脱氮的菌种来源,可用于多种水产养殖系统的养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养殖益生菌及其菌剂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工厂化养殖是现代渔业养殖的重要方式。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对近海养殖水域水质的影响极大,大规模工厂化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与水产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困扰和阻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水原位净化处理技术具有生态环境破坏小、尾水排放少等优势,既可以保护近海生态环境,又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水产品。因此,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净化处理是水产养殖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环境污染已成为限制沿海生态脆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循环水养殖是我国陆基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开发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水产养殖水原位深度处理净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带来的亚硝酸盐胁迫和病原菌增加的双重压力制约着工程化养殖的推广应用。高养殖密度能降低养殖鱼类的生长性能,导致鱼体生化组成的改变,并且引发其鱼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和抗氧化系统的活化,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并降低肌肉的营养价值。与此同时,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投喂增加时,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增加,致病菌被激活或扩增并对水产动物产生影响。在池中高密度饲养的水产动物频繁遭受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刺激,导致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更加易感。工厂化养殖系统中易于累积硝酸盐,而硝酸盐在系统缺氧时则易于转化为具有毒性的亚硝酸盐。因此,控制氨氮、亚硝酸盐及硝酸盐可有效地预防鱼病的发生。
益生菌的开发与利用是解决水产病害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益生菌的添加应用,大量病原菌被杀灭或抑制,进而实现了保护水产动物的目的。然而,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带来的亚硝酸盐胁迫和病原菌增加的双重压力制约着工程化养殖的推广应用。目前,尚未有筛选获得具有脱除氨氮和亚硝酸盐且能同时抑制多种病原菌的复合功效益生菌的报道。本发明开发了具有脱除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且能同时抑制多种病原菌的复合功效益生菌,然后进行合理混合制备出复合益生菌剂,各混合菌株优势互补形成高效的微生物群落,抑制和杀灭多种病原菌,同时促进水产养殖系统中大部分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转变为氮气予以脱除,实现养殖水体的原位养护,对于工厂化水产养殖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产养殖益生菌及其菌剂制备与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产养殖益生菌,水产养殖益生菌为肠球菌
所述肠球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陆达(山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陆达(山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075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