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验证电动车石墨烯内饰加热效果的试验方法以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7344.9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8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余达淇;赵勇;王卓;李伟;王洋;孙晓玲;李保权;李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孙莉莉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验证 电动车 石墨 烯内饰 加热 效果 试验 方法 以及 设备 | ||
一种验证电动车石墨烯内饰加热效果的试验方法以及设备,属于石墨烯内饰试验方法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对车内饰加热性能有效的测试方法,导致无法对车内饰加热性装置的性能做质量验证和评价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在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检查待试验车辆已符合试验条件后,布置多个传感器进行测量参数;步骤S2,设置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温度,保证待测试车辆的车内温度与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温度相同;步骤S3,关闭待试验车辆车门、车窗和行李箱门,启动待试验车辆的数据采集系统;步骤S4,设置环境模拟试验室内风速,启动待试验车辆主驾位置或全车的加热片后,等速行驶一段时间;步骤S5,试验结束,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内饰试验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验证电动车石墨烯内饰加热效果的试验方法以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电动汽车在冬季的采暖依然采用与动力系统相连的HVAC系统,通过高压电力系统的PTC加热器或热泵加热冷却水为乘员舱提供暖风,如图1-2所述,此过程存在巨大的的能量损耗,对电动车冬季续航里程有较大的影响。如图3所示,直接在乘员舱内铺设电热器件,采用热辐射的方式直接对乘员舱进行加热,去除中间媒介的效率损失,提高电能向热能转化的效率,或可较大程度的改善电动车冬季续航里程焦虑。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纯的无缺陷的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是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高于单壁碳纳米管(3500W/mK)和多壁碳纳米管(3000W/mK)。当它作为载体时,导热系数也可达600W/mK。此外,石墨烯的弹道热导率可以使单位圆周和长度的碳纳米管的弹道热导率的下限下移。石墨烯发热膜和常规发热膜一样需要通电发热,在石墨烯发热膜两端电极通电的情况下,电热膜中的碳分子在电阻中产生声子、离子和电子,由产生的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也称布朗运动)而产生热能,热能又通过控制波长在5—14微米的远红外线以平面方式均匀地辐射出来。
石墨烯有效电热能总转换率达99%以上,同时加上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的超导性,保证发热性能稳定。但是与常规金属丝发热膜不同的地方在于,发热稳定安全,目前电动车正在尝试应用石墨烯加热作为传统空调加热的补充。将石墨烯加热片布置在顶棚区域、门板区域、仪表板区域和脚部区域表面,可以用于调节驾乘舱内的温度,给驾驶员和乘员提供温暖的环境。
专利文献CN206579512U公开了“一种用石墨烯加热的汽车内饰品”,特指一种用石墨烯加热的汽车内饰品,包括座椅坐垫、座椅腰靠、座椅颈枕、方向盘套,所述座椅坐垫、座椅腰靠、座椅颈枕和方向盘套的外装饰层内均固定有石墨烯片,所有的石墨烯片通过导线连接可分别控制每个石墨烯片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以及电源通断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上设有可连接汽车电源的电源线,优点是:石墨烯片具有高导电、导热性能,可以使产品的加热速度更快;由于石墨烯片的强度高、抗折叠,加热线路短路和断路不会经常出现,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除此之外由于石墨烯片具有耐水性,所以产品长时间使用后方便对产品进行清洗。
因此,现有技术中,没有对汽车内饰加热性能有效的测试方法,导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没有对相关功能进行验证,无法确定系统的功能是否满足整车开发的工程目标,一旦无法满足设计目标的车辆直接流入市场,很容易造成用户抱怨甚至索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对车内饰加热性能有效的测试方法,导致无法对车内饰加热性装置的性能做质量验证和评价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验证电动车石墨烯内饰加热效果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检查待试验车辆已符合试验条件后,布置多个传感器进行测量参数;
步骤S2,设置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温度,保证待测试车辆的车内温度与环境模拟试验室内温度相同;
步骤S3,关闭待试验车辆车门、车窗和行李箱门,启动待试验车辆的数据采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73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