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5647.2 | 申请日: | 2022-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84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朱洪来;李永;刘旭辉;周成;万磊;曹玉玲;刘阳;赵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G1/40 | 分类号: | B64G1/4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贾文婷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共底贮箱上贮箱 流体 获取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共底贮箱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获取装置包括位于上贮箱内部的导流装置、位于上贮箱外部的蓄液器;蓄液器包含蓄液器壳体、集液器、排液管、除气组件,蓄液器壳体连接于上贮箱外壁且内部与上贮箱内部连通;集液器包含集液壳、集液接头、集液柱和多个集液叶片,集液壳与集液接头外部两个接头相连,集液壳开设有多个第一集液孔,集液接头另一个外部接头与排液管连通,排液管另一端伸出蓄液器壳体外部,集液接头内接头与集液柱连通,集液柱开设多个第二集液孔,集液叶片位于集液柱内部;除气组件为位于蓄液器壳体内多个开孔的板体。流体获取装置保证了共底贮箱的上贮箱内流体能够稳定不夹气供给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共底贮箱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是专门为推进飞行器、着陆器和上面级等航天器大型共底贮箱上贮箱设计。
背景技术
共底贮箱有效降低航天器空间构型压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推进飞行器、着陆器和上面级等大型航天器。其工作过程中可能经历高加速度、侧向加速度、旋转和微重力的多种工况,工作期间如何向发动机大流量不夹气供给是贮箱流体获取装置设计成功的关键。
共底贮箱上贮箱,由于构性要求其下底通常上凸,而共底贮箱应用于的航天器,航天器在发射阶段的高加速度,程序转弯侧等向加速度的运动时,共底上侧的上贮箱内的流体会产生运动。而目前的管理装置通常为防止旋涡生成而使气体排出,无法做到微重力等复合工况下稳定且不夹气供给发动机,从而目前所用的管理装置均无法有效应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
发明内容
为了保证共底贮箱的上贮箱内流体能够稳定不夹气供给发动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
本发明中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结构简单,充分利用共底贮箱构型,可满足发射阶段的高加速度,程序转弯侧等向加速度,空间微重力轨姿态控制和微重力大流量二次启动等多种工况不夹气供给发动机。
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共底贮箱上贮箱流体获取装置,连接于共底贮箱的上贮箱,获取装置包括位于上贮箱内部用于导流的导流装置、位于上贮箱外部用于排出液体的蓄液器;蓄液器包含蓄液器壳体、集液器、排液管、除气组件,蓄液器壳体连接于上贮箱外壁且壳体内部与上贮箱内部连通,集液器包括集液壳、集液接头、集液柱和多个集液叶片,集液接头的一个外接头与排液管连通,排液管的另一端伸出壳体外部,集液接头的另外两个外接头与集液壳固定,集液壳开设有多个第一集液孔,集液接头的两个内接头与集液柱连通,集液柱开设有多个第二集液孔,集液叶片位于集液柱内部;除气组件为位于壳体内多个开孔的板体。
具体的,共底贮箱的上贮箱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焊接的前封头、柱段、后Y型环、后封头、共底连接环和共底。所述蓄液器位于上贮箱柱段与共底夹角处。导流板下部位于蓄液器对应上贮箱内部,导流板上部位于上贮箱前封头底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贮箱内的液体通过导流装置的导流作用,能够较为稳定且准确的进入壳体内,壳体内的液体通过第一集液孔进入到集液柱内,通过集液柱,进入集液接头,最后从排液管排出。进去集液器前,液体经过除气组件能够出去其含有的气体,之后进一步的,第二集液孔和集液叶片的作用使得液体内夹带的气体于液体分离。导流装置和蓄液器相互配合实现共底贮箱中上贮箱在发射阶段的高加速度,程序转弯侧等向加速度,空间微重力轨姿态控制和微重力大流量二次启动等多种工况不夹气供给发动机。
所述导流装置为导流板,导流板连接于上贮箱内壁且导流板垂直于上贮箱。
所述的导流板外轮廓与贮箱内壁相似,宽度不小于16mm。所述导流板与上贮箱内壁之间设置有缝隙。导流板与贮箱内壁间距不大于6mm,其布局方向沿贮箱半径方向直径。每个壳体宽度范围内布置1-3片导流片。导流片通过角片焊接在贮箱内壁。
所述的壳体采用薄板冲压成型,其容积根据发动机流量确定。蓄液器的上部焊接在后Y型环上,下部焊接在共底连接环,其余部分焊接在贮箱外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56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