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1335.6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47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夫云;王宝玉;邓聚才;刘凯扬;彭雪梅;汤金帅;蔡珍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5;G06F30/27;G06N3/00;G06F111/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陶平英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层次 灰色 关联 驾驶室 结构 优化 方法 | ||
1.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模型选择:采用驾驶室隐式参数化模型进行研究,为步骤2)和步骤3)做准备;
2)弯扭刚度试验与仿真分析:驾驶室扭转刚度试验和驾驶室弯曲刚度试验时,利用百分表测得所需响应点的位移,带入刚度计算公式得到驾驶室弯扭刚度,驾驶室刚度仿真分析时,通过HyperMesh添加与试验分析一致的工况,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求得驾驶室弯扭刚度仿真分析结果,以便后续的模型精度验证;
3)模态试验与仿真分析:采用双激振器进行试验,激振器分别安装在驾驶室右侧纵梁前端和驾驶室左侧纵梁后端,然后采用3向加速度传感器测得120个测点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测试结束后,根据振动速度响应计算得到驾驶室低阶固有模态试验分析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时,在HyperMesh中添加模态分析卡片,设置模态频率分析范围,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计算出低阶固有模态仿真分析结果;
4)模型精度验证:以驾驶室质量为优化目标,将驾驶室质量试验和步骤2)得到的驾驶室弯扭刚度仿真分析结果和步骤3)的得到低阶固有模态仿真分析结果汇总,输入步骤1)的驾驶室隐式参数化模型中,对进行模型精度验证,直至模型误差满足工程要求,将该模型用于驾驶室结构优化;
5)灵敏度分析:对步骤4)精度验证后的模型,结合HyperMesh、HyperMorph分别进行厚度、截面灵敏度分析;厚度灵敏度分析时,使用HyperMesh中Gauge功能设置变量上下限,通过数学方程建立响应与变量的关系,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完成厚度灵敏度分析;截面灵敏度分析时,使用HyperMorph中morph volumes功能设置截面变形体,使用shape功能定义变形体的变形量,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完成截面灵敏度分析,进而选出22个厚度、截面变量作为后续优化的设计变量,即驾驶室指标;
6)试验设计:利用灵敏度分析筛选出的设计变量,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进行试验设计,得到一组样本点;
7)结构优化: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步骤6)得到的样本点进行优化,得到一组pareto前沿解;
所述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包括如下步骤:
7-1)初始化粒子群i=1,2,…,m,给予随机的位置xi和速度vi;
7-2)评估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f(x);
7-3)对每个粒子,更新历史最优位置pi;
7-4)对群体更新历史最优解pg;
7-5)对所有粒子计算;
7-6)若达到终止条件,则终止,否则转步骤7-2);
8)层次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利用层次熵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驾驶室优化方案,计算出变量与目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数值大小降序排列,结合用户需求筛选出用户期望的最优方案,从步骤7)得到的pareto前沿解中挑选出pareto最优解,即驾驶室各零部件厚度和截面的最佳参数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在对弯扭刚度以及模态进行仿真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利用Hypermesh中Mass Calculate功能计算出驾驶室模型质量;其次,在Hypermesh中添加模态分析卡片—EIGRA卡片,同时设置模态分析频率范围为1-50Hz,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计算出一阶扭转模态频率、一阶弯曲模态频率值;分析扭转刚度时,约束驾驶室左右后悬,在左右前悬加载两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扭转刚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中:T为施加的扭矩;D1、D2分别为左右加载点的Z向位移;θ为D2与D1位移差值与水平方向的反正切值;L为左右加载点的距离;
分析弯曲刚度时,约束驾驶室左右前后悬,在左右座椅以及卧铺处加载力,弯曲刚度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中:F前座椅为前座椅总加载力,F卧铺为卧铺总加载力,D1、D2分别底部左、右纵梁Z向最大位移;
经过上述分析步骤,得到驾驶室仿真分析基础性能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133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