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站仪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20801.0 | 申请日: | 202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07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孙云蓬;康秋静;高飞;王鹤;高玉亮;蒋梦;张淮;曹钰;丁海有;黄玉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成国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0 | 代理人: | 焦丽雅 |
地址: | 1022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工智能 全站仪 机器人 | ||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站仪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站仪机器人包括:主体机构(1),所述主体机构(1)用于支撑整个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站仪机器人;防护机构(3),所述防护机构(3)用于对全站仪本体(500)进行防护,所述防护机构(3)设置在所述主体机构(1)的上部;减震机构(2),所述减震机构(2)用于对所述防护机构(3)以及与所述防护机构(3)相连接的所述全站仪本体(500)进行减震,所述减震机构(2)设置在所述主体机构(1)与所述防护机构(3)之间;驱动机构(4),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整个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全站仪机器人行走,所述驱动机构(4)设置在所述主体机构(1)的下方;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4)和所述防护机构(3),并且用于与所述全站仪本体(500)通信,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机构(1)的内部;
所述主体机构(1)包括底座(100)和壳体(101),所述壳体(101)的底部为开口设置,所述壳体(101)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底座(100)上;所述防护机构(3)包括收纳箱体(300)、第一电动推杆(301)和移动板(302),所述移动板(302)滑动设置在所述收纳箱体(300)的内部,所述收纳箱体(300)的顶部为开口设置,所述全站仪本体(500)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板(302)的顶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1)固定安装在所述收纳箱体(300)的内底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1)的伸缩杆的顶部与所述移动板(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收纳箱体(300)相对的内壁两侧面均开设有限位槽(303),所述移动板(30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06),所述限位块(306)滑动设置在所述限位槽(303)的内部,所述全站仪本体(50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501);所述减震机构(2)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减震机构(2)平行设置在所述收纳箱体(300)与所述壳体(101)之间,两组所述减震机构(2)均包括减震杆(200),所述减震杆(20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减震杆(200)呈剪叉形设置,两个所述减震杆(200)的中部通过销轴(207)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减震杆(200)的上下两端均通过活动块(206)铰接有吸能复位组件,所述吸能复位组件包括凹槽体(201)、滑块(202)、导向杆(203)、弹簧(204)和铰接座(205),所述导向杆(203)固定安装在所述凹槽体(201)的内部,所述滑块(202)滑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杆(203)上,所述弹簧(204)套设在所述导向杆(203)上,所述弹簧(204)的一端压在所述滑块(202)的一侧,所述弹簧(204)的另一端压在所述凹槽体(201)的一侧内壁上,位于减震杆(200)下端的所述凹槽体(201)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1)的顶部,位于减震杆(200)上端的所述凹槽体(201)固定安装在所述收纳箱体(300)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4)设置有四组,四组所述驱动机构(4)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100)的底部,四组所述驱动机构(4)均包括驱动电机(401)、安装座(402)、支架(403)、轮轴(404)和行走轮(405),所述驱动电机(401)通过所述安装座(402)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00)的底部,所述支架(403)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100)的底部,所述轮轴(404)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403)的下端,所述轮轴(404)的一端与所述行走轮(405)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401)的转轴与所述轮轴(40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智能控制器(700)、GPS模块(703)和若干超声波传感器(704),所述智能控制器(700)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00)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所述GPS模块(703)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1)的顶部,若干所述超声波传感器(704)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四周,所述GPS模块(703)与若干所述超声波传感器(704)分别与所述智能控制器(70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401)和所述第一电动推杆(301)均受控于所述智能控制器(700),所述智能控制器(700)与所述全站仪本体(500)电性连接;所述底座(10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用于供电的蓄电池(702),所述蓄电池(702)位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
调平机构(6),所述调平机构(6)包括四个第二电动推杆(600),四个所述第二电动推杆(600)对称安装在所述底座(100)的顶部,四个所述第二电动推杆(600)均位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所述第二电动推杆(600)的伸缩杆的下端滑动贯穿所述底座(100)后设置在所述底座(100)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动推杆(600)的伸缩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块(601),所述壳体(10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倾角传感器(607),所述倾角传感器(607)与所述智能控制器(700)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推杆(600)受控于所述智能控制器(700),所述支撑块(601)的底部开设有球座(602),所述球座(602)的内部转动设置有球头(603),所述球头(603)通过连接杆(604)固定连接有圆板(605),所述圆板(60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锥形凸起(606);
所述智能控制器(700)控制驱动机构(4)进行避障操作,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设置的若干超声波传感器(704)探测周围障碍物位置情况,并建立运动学模型,对机器人的速度空间进行采样,根据对机器人加速度的约束使得其不会碰撞到障碍物;步骤2:根据环境中的障碍物的信息,标定窗口内子目标点PGt(xg,yg),驱动机器人向着子目标点移动,随着机器人的移动窗口不断滚动更新,实时检测机器人周围障碍物位置;步骤3:窗口不断更新,评价函数也不断更新优化出新的值,选取最优的计算结果控制机器人移动,直到到达子目标点,所述步骤1中运动学模型表达式如下:
式中: x(tn)、 y(tn)为机器人在栅格图坐标系中的位置; x(t0)、 y(t0)为初始时刻机器人系统坐标;vs为横向速度、vb为纵向速度,其中:
式中:vs0 为横向初始速度、as为横向加速度、vb0 为纵向初始速度、ab为纵向加速度;
式中:v为机器人的合速度;
式中:θv为速度与 X 轴正向的夹角、w为角速度;
则,机器人在速度空间约束如下式所示:
机器人由智能控制器驱动,加速度约束如下式所示:
考虑到机器人系统为欠驱动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因而,在机器人最大减速时,保证机器人在碰撞到障碍物前速度为0,则约束条件如下式所示:
式中:dismin(v,w)为机器人与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成国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大成国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208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