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养胃茶餐包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70963.8 | 申请日: | 2022-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8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边金霖;杜晓;周伦理;何涛;聂枞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L23/00;A23L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33 | 代理人: | 文莹森 |
地址: | 625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养胃 茶餐包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胃茶餐包,包括药材及无纺布包,药材的配方按重量份计,包括佛手2‑5份,陈皮1‑3份,砂仁1‑3份,白豆蔻1‑3份,丁香1‑3份,鸡内金2‑5份,麦芽3‑10份,山楂3‑10份,甘草2‑5份,莱菔子3‑10份,茉莉藏茶1‑3份。养胃茶餐包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药材准备:采摘新鲜的药材,阴干;2:药材预处理:将药材用烘干机烘干,然后摊凉;3:药材保存:将制作好的药材用食品袋分别封装,放入干燥器低温保存;4:药材配制:将处理好的药材按比例混合;5:制成茶餐包:采用无纺布包进行包装,制成茶餐包;6:食用:将水煮沸,放入茶餐包,熬煮后加菜、食用品或饮用汤水。本发明能够达到药材复合配料的养胃茶的合理搭配及较佳口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品,具体涉及养胃茶。
背景技术
麦芽性平,味甘,归脾经、胃经,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功效,属消食药;山楂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降脂的功效。山楂有三大功效:一是消食健胃,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二是行气散瘀,用于泻痢不爽,瘀血经闭,以及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三是化浊降脂。莱菔子辛、甘,平,入脾、胃、肺经,有消食化积,祛痰下气的功效。目前采用各种植物配比作为有效成分的代用养胃茶较多,但是通常两点弊端,第一,原料较为复杂,多为中药材,存在复杂的药理,功效治疗的同时还有潜在的不明毒副作用;第二,花草养胃茶的配方太简单,没有所宣传的功效和营养。而药材复合配料的关键就在于合理的搭配,既要确保物料的选择合适,又要确保配比合理,还要确保口感较佳值得推广,确实存在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养胃茶餐包及其使用方法,以达到药材复合配料的养胃茶的合理搭配及较佳口感。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养胃茶餐包,包括药材及用于包裹所述药材的无纺布包,所述药材的配方按重量份计,包括佛手2-5份,陈皮1-3份,砂仁1-3份,白豆蔻1-3份,丁香1-3份,鸡内金2-5份,麦芽3-10份,山楂3-10份,甘草2-5份,莱菔子3-10份,茉莉藏茶1-3份。
进一步的,所述药材的配方按重量份计,佛手5份,陈皮3份,砂仁3份,白豆蔻3份,丁香3份,鸡内金5份,麦芽10份,山楂10份,甘草5份,莱菔子10份,茉莉藏茶1份。
一种养胃茶餐包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药材准备:采摘新鲜的所述药材,阴干;
步骤2:药材预处理:将所述药材用烘干机烘干,然后摊凉;
步骤3:药材保存:将制作好的所述药材用食品袋分别封装,放入干燥器低温保存;
步骤4:药材配制:将处理好的所述药材按比例混合;
步骤5:制成茶餐包:采用无纺布包进行包装,制成茶餐包;
步骤6:食用:将水煮沸,放入茶餐包,熬煮后加菜、食用品或饮用汤水。
进一步的,步骤6中水的体积为2.5升,水煮开后放入茶餐包,熬煮5分钟后夹菜、食用品或饮用汤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紧抓当下养生保健的观念,所选的药材原料均为不同功效的药食同源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在一起,制成的养胃茶餐包产品;该产品既可作为日常饮用或食用,又可通过原料的功效产生对身体有益的连带效果。
2.本发明所选的药材配料注重养胃功能,选用麦芽,山楂和莱菔子为主料,具有温胃养胃,理气健脾和帮助消化的功能;综上,根据药材原料的功效可以知道该养胃茶餐包可以很好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气上逆、运化失司、暖气返酸、水湿停留及纳谷不化等脾胃虚弱症状,对常规人群也有一定的健脾胃及助消化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709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