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7246.4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6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史传奇;李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学院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5F17/20;C05G3/80;C09K101/00;C09K107/00 |
代理公司: | 衡水铭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44 | 代理人: | 包金远 |
地址: | 15008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壤 生态 改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揭示了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包含有机腐熟物料、微生物肥料、保水剂及生物炭粉,且各组分之间的体积比为6~7:0.5~1.5:0.5~1.5:0.5~1.5。本发明的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利用有机废弃物发酵后物料进行配置土壤改良剂产品,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且有机废弃物发酵后养分含量高。因此,利用农林废弃物特点而制成的土壤改良剂,可以使土壤从养分、结构、理化特性得到修复和改良,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发展资源循环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改良剂是一种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其更适宜于植物生长。一般来说,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均具有保墒和增温作用,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土壤墒情,增加耕层地温,使作物生长发育提前。目前,我国土壤改良剂产品针对性较强,主要是针对酸性土壤、盐碱土壤、结构性障碍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等某一种特定类型的退化土壤进行改良,现有技术广泛应用的土壤改良剂产品物料种类较为集中,大多为作为天然改良剂应用的无机物料或有机物料,或者作为人工合成改良剂应用的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或脲醛树脂等,再或者通过将天然和合成共聚物进行复配的改良剂,例如腐殖酸-聚丙烯酸类改良剂、淀粉-丙烯酰胺/丙烯腈等。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天然改良剂,尤其是含有有机物料的土壤改良剂,对于改善土壤养分方面,表现突出。但对于土壤的结构、理化特性的修复和改良,效果比较一般。而对于人工合成改良剂来说,则恰恰相反,其对于土壤的结构或理化特性的修复和改良,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对于土壤养分则没有效果。同时,人工合成改良剂还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可见,现有技术存在的多种土壤改良剂来说,均存在缺陷,亟需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该组合物成本低且能够使土壤从养分、结构、理化特性得到修复和改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包含有机腐熟物料、微生物肥料、保水剂及生物炭粉,且各组分之间的体积比为 6~7:0.5~1.5:0.5~1.5:0.5~1.5。
作为优选,所述有机腐熟物料由生物有机质施加微生物菌剂,采用膜式发酵工艺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有机质包括畜禽粪便、板栗壳、枯树枝及菌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微生物菌剂为包含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一种或多种的通用性菌剂。
作为优选,经膜式发酵工艺制成的所述有机腐熟物料,有机质含量介于 40%~60%,全氮介于0.1%至1%,全磷介于1%-2%,pH介于7.1~9,发芽指数介于90%至95%。
作为优选,所述微生物肥料为由甲基营养型枯草芽孢杆菌与矿物质复合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矿物质为腐殖酸,且甲基营养型枯草芽孢杆菌与腐殖酸的质量比为2:8至4:6。
作为优选,所述保水剂为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纤维素接枝聚丙烯、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炭由板栗壳烧制磨粉制成,其有机质含量介于40%至50%,pH值介于8~10。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生态改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采用膜式发酵工艺制备有机腐熟物料;
2)按配比称取所述有机腐熟物料及微生物肥料、保水剂和生物炭粉;
3)混合所有物料并进行粉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学院,未经哈尔滨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72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袋机用夹子
- 下一篇:薄膜沉积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