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冷装置、蓄冷排灌装装置及蓄冷式车厢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43351.2 | 申请日: | 2022-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0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胡宏利;张贝;童山虎;石志国;田澎;廖良金;刘顺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3/00 | 分类号: | F25D3/00;F28D20/02;F28F9/00;B62D33/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王振珍 |
地址: | 05143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蓄冷排 灌装 蓄冷式 车厢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冷装置、蓄冷排灌装装置及蓄冷式车厢。蓄冷装置包括蓄冷排,蓄冷排包括:第一集液管,具有充液口;多个蓄冷管,沿第一集液管的轴向排列设置,蓄冷管的一端与第一集液管连通,另一端封闭且在邻近封闭端位置开设有液位观察孔;多个密封件,一一对应地设于液位观察孔;多个载冷管,同轴穿设于对应的蓄冷管;第二集液管,与多个载冷管贯穿第一集液管的一端均连通;以及第三集液管,与多个载冷管贯穿蓄冷管封闭端的一端均连通。本发明通过充液口向蓄冷排内充入液态的相变储能材料,多个蓄冷管内液面能够保持一致,当液位邻近液位观察孔时停止灌装,通过改变蓄冷排倾斜角度从而改变相变储能材料的灌装量,操作简单,灌装量控制精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装置、蓄冷排灌装装置及蓄冷式车厢。
背景技术
冷链运输是指在运输过程中使货物(肉制品、果蔬、鲜切花、乳制品等)保持冷冻或冷藏的状态,防止其变质的一种运输方式。冷链运输方式可以是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也可以是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方式。对于无制冷设备的运输设备,通常采用蓄冷装置对其内部进行降温。
蓄冷装置设置在运输设备内部,由多根蓄冷梁组成,其内部填充相变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可以通过载冷剂充冷,充冷完成的相变储能材料缓慢释冷维持运输设备内部低温。根据运输货物种类、运输设备容积不同,同一规格的蓄冷排安装在不同运输设备内时相变储能材料的灌装量也不相同。现有的蓄冷装置灌装时采用容积标定的方式,即预先通过容器(如量筒)获取预定体积的相变储能材料,然后再将其灌装到蓄冷装置内。此方式步骤繁琐,灌装速度慢,且容易造成相变储能材料洒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装置、蓄冷排灌装装置及蓄冷式车厢,旨在解决现有的蓄冷装置在灌装相变储能材料时步骤繁琐,灌装速度慢,且容易造成相变储能材料洒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蓄冷装置,包括蓄冷排,所述蓄冷排包括:第一集液管,具有充液口;多个蓄冷管,沿所述第一集液管的轴向排列设置,所述蓄冷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液管连通,另一端封闭且在邻近封闭端的位置开设有液位观察孔,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腔和所述蓄冷管内腔连通且形成相变储能材料容纳腔;多个密封件,一一对应地设于所述液位观察孔;多个载冷管,同轴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蓄冷管,所述载冷管的一端沿径向贯穿所述第一集液管,另一端贯穿所述蓄冷管的封闭端;第二集液管,与多个所述载冷管贯穿所述第一集液管的一端均连通;以及第三集液管,与多个所述载冷管贯穿所述蓄冷管封闭端的一端均连通,所述第二集液管、所述载冷管和所述第三集液管形成供载冷剂流动的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冷却管道,具有冷却腔,以及分设于所述冷却腔两端且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蓄冷排设于所述冷却腔内;以及风机,设于所述进风口或所述出风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管道形成所述冷却腔的内壁设有多个安装槽,每个所述蓄冷管的外壁均设有与所述安装槽插接配合的第一翅板,相邻的两个所述蓄冷管的所述第一翅板和所述冷却管道的内壁围合形成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的冷却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蓄冷排或所述冷却管道连接,用以使所述蓄冷排在竖直平面内旋转,或者带动所述冷却管道和所述蓄冷排一同在竖直平面内旋转;所述蓄冷管的内腔沿轴向形成有第一蓄冷腔和第二蓄冷腔,当所述蓄冷管竖向设置时,所述第一蓄冷腔和所述第二蓄冷腔其中之一用于容纳固态的相变储能材料,其中另一用于容纳融化后成液态的相变储能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蓄冷腔和所述第二蓄冷腔内均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内孔壁与所述载冷管的外壁连接,所述隔板的外周壁与所述蓄冷管的内壁连接,所述隔板的外周壁开设有多个贯穿自身厚度的过流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43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