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16095.8 | 申请日: | 2022-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0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袁红亮;秦英;俞川;唐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33/06 | 分类号: | F42B33/06;F42B33/04;F42B33/00;H05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吴利芳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危险 火工品 组合 引发 与其 本体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属于装配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分离方法无法安全拆卸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步骤1、利用固定机构支撑危险火工品本体并通过危险火工品本体外表面固定危险火工品本体;将危险火工品组合件吊装到防静电工作台上,利用固定机构固定危险火工品本体;步骤2、利用固定机构通过引发室固定机构的卡环固定引发室;步骤3、利用压接螺环拆卸机构拆除引发器的压接螺环,所述引发器设置在危险火工品本体内的引发室内,通过压接螺环固定于引发室内;步骤4、将引发器从引发室内退出,与危险火工品本体分离。本发明实现了引发器与危险火工品本体的安全分离,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危险火工品组合件是武器装备的核心,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本身含有易燃易爆活性物质,对静电放电很敏感,而人体的各种活动,人体与工装、模具之间接触分离,以及机具带电等都是危险的静电源,很容易发生静电放电导致的燃烧爆炸事故。
由于危险火工品组合件中的压接螺环上涂覆有螺纹锁固胶密封剂,采用现有的分离装置和分离方法均无法顺利的分解危险火工品组合件。另外,由于危险火工品组合件容易引发大的安全事故,
因此能有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以及在分离前中后的分离方法,实现引发器与危险火工品本体的安全可靠分离,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用以解决才有现有分离装置和分离方法无法安全分离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危险火工品组合件的引发器与其本体的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固定机构支撑危险火工品本体并通过危险火工品本体外表面固定危险火工品本体;
将危险火工品组合件吊装到防静电工作台上,利用固定机构固定危险火工品本体;
步骤2、利用固定机构通过引发室固定机构的卡环固定引发室;
步骤3、利用压接螺环拆卸机构拆除引发器的压接螺环,引发器设置在危险火工品本体内的引发室内,通过压接螺环固定于引发室内;
步骤4、将引发器从引发室内退出,与危险火工品本体分离,实现引发器与危险火工品本体的分离。
进一步地,危险火工品组合件包括危险火工品本体,本体内设有引发室,引发室一端设有引发器安装孔,引发器通过本体的端面的安装孔设于引发室内,引发室的开口端位于本体的端面的安装孔处。
进一步地,引发室外套设有圆柱状的紧固螺环;引发室的开口处设有压接螺环,压接螺环作为端盖将引发器固定于引发室内;在压接螺环的上端和下端对应设有扳拧孔;利用压接螺环拆卸机构拆除引发器时,压接螺环拆卸机构与压接螺环的扳拧孔连接,进而旋出压接螺环,拆除压接螺环后将引发器从引发室内退出,实现引发器与危险火工品本体的分离。
进一步地,固定机构包括危险火工品本体支承座和引发室固定机构;危险火工品本体支承座设于防静电工作台上;
危险火工品组合件设于危险火工品本体支承座上;引发室固定机构和压接螺环拆卸机构均设于危险火工品本体支承座上且与其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危险火工品本体支承座包括结构相同、相互平行且相连接的第一圆弧形固定座和第二圆弧形固定座,第一圆弧形固定座和第二圆弧形固定座的圆心连线与圆柱状的危险火工品本体的轴线相平行;
第一圆弧形固定座和第二圆弧形固定座的两端均通过对应的拉杆与危险火工品本体外表面的吊耳可拆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60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