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镜像配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12234.X | 申请日: | 2022-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94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富;郭小飞;胡艳;张树人;路军;张振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华瑞鑫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33 | 分类号: | G06T7/33;G06T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于彬 |
地址: | 030000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镜像配准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镜像配准方法,包括:用户端同步服务端的镜像底图后,响应用户对目标图片的打开操作,在显示界面同时显示目标图片和镜像底图,并将目标图片和对目标图片的纠偏操作同步到服务端;最后响应对纠偏后的目标图片中的特征点的点击操作,将携带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发给服务端;服务端接收携带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并识别特征点的经纬度;然后将经纬度作为参考量通过投影变换和多项式拟合,把目标图片形变拟合到目标球体中,得到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最后将携带至少两个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的目标图片发给用户端;用户端根据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计算目标图片中像素点的实际经纬度。通过该方法,减少人工测量实际经纬度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镜像配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需要确定多个位置的实际经纬度,根据建设项目的多个位置的实际经纬度描述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想要获取到某个具体的建筑物或具体地点对应的经纬度坐标,需要实地进行测量,当想要获取多个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时,每个位置的经纬度坐标均需要人工进行测量,工作量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像配准方法,减少人工测量的工作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像配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用户端同步显示服务端的镜像底图之后,所述用户端响应于用户打开目标图片的操作,在所述显示界面同时显示所述目标图片和所述镜像底图,并将所述目标图片同步到所述服务端;
所述用户端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目标图片的每个纠偏动作,生成针对所述纠偏动作的纠偏操作,并将每个所述纠偏操作同步到所述服务端,以在服务端和用户端同时将目标图片每个特征点与镜像底图中对应的相同特征点重叠;所述纠偏动作包括:放大动作、缩小动作、旋转动作、平移动作;
在用户端将每个所述纠偏操作同步到服务端之后,用户端响应于用户点击的纠偏之后的目标图片中的特征点,将携带有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发送给服务端;
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携带有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之后,识别每个所述特征点的经纬度;
所述服务端将每个特征点的经纬度作为参考量采用投影变换和多项式拟合进行空间校正,把目标图片形变拟合到目标球体,得到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
在所述服务端计算出至少两个所述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之后,所述服务端将携带有至少两个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的目标图片发送给所述用户端;
在接收到服务端发送的携带有至少两个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的目标图片之后,所述用户端根据每个特征点的准确经纬度,计算目标图片中每个像素点的实际经纬度。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携带有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之后,识别每个所述特征点的经纬度,包括:
所述服务端在接收到携带有特征点位置的目标图片之后,针对每个特征点,根据目标图片与镜像底图的重叠关系,确定所述特征点在所述镜像底图中的对应实体;
所述服务端在数据库中查询所述对应实体的中心点的实际地理坐标;
所述服务端将所述中心点的实际地理坐标确定为所述特征点的经纬度。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用户端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目标图片的每个纠偏动作,生成针对所述纠偏动作的纠偏操作,并将每个所述纠偏操作同步到所述服务端,包括:
所述用户端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目标图片的每个纠偏动作,针对每个纠偏动作,确定所述纠偏动作的纠偏位置和纠偏幅度;
基于所述纠偏动作中的纠偏位置和纠偏幅度,生成针对所述纠偏动作的纠偏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华瑞鑫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华瑞鑫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22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定型机废气收集装置
- 下一篇:换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