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补焊线多车型柔性装置及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96291.3 | 申请日: | 202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4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蒙文范;杨旭磊;程楠;刘参参;樊水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广西曙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2 | 代理人: | 赖立强 |
地址: | 54502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补焊线多 车型 柔性 装置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补焊线多车型柔性装置及定位方法,包括柔性滑橇、定位基础、定位单元、上件机构、转移输送机构、分拣机构和存放库;所述柔性滑橇、所述上件机构和所述存放库从所述定位点向横向外侧依次设置,在所述柔性滑橇上且纵向设置2个以上的定位基础,所述定位单元安装在定位基础上。本发明解决补焊线多车型定位兼容瓶颈问题,可以无限兼容,切换工位布置在空中,可以有效利用空间,不影响生产线其他焊接工位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身补焊线多车型柔性装置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整车厂的焊装车间白车身补焊线的柔性定位方式主要有线旁翻转定位技术、滑橇随行翻转定位技术、线旁NC柔性定位结技术等;
1、线旁翻转定位技术,是由多组线旁翻转夹具组成,气缸实现夹具的翻转,每个车型至少由4组定位单元处于工作状态。工作时,翻转机构动作往上翻转,白车身通过升降机构落到对应的夹具上,焊接完成后升降机构把白车身举升起来,翻转机构往下翻转,避让输送机构,输送机构把白车身输送到下一个工位。这种方式最多可以实现4~6种车型共线,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1、动作频繁,每过一台车都需要翻转机构动作两次,非增值时间长;
2、兼容能力差,每个车型至少4组独立定位单元,车型多了在空间上很难设计避让,甚至要更改之前的夹具才能布置新夹具;
3、焊接空间受限,随着越来越多新车型导入,夹具越来越多,焊接空间越来越少,导致后续新车型难以导入;
4、夹具多导致气路复杂,电控程序逻辑繁琐,改造困难。
5、定位精度差。
2、滑橇随行翻转定位技术,通常由滑橇上的翻转工装和线旁切换夹具组成,如图2,每个车型至少由4组定位单元处于工作状态,线旁夹具布置在特定的工位。当需要生产某种车型时,线旁切换机构把对应的夹具翻转到工作位,而其他车型的夹具翻转到非工作位,避让白车身。这种方式最多可以实现4~6种车型共线,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1、柔性能力差,每一个车型都占用一个位置,空间受限很难设计避让,限制了其柔性能力。
2、滑橇笨重,随着新车型导,夹具越来越多,导致滑橇越来越重。
3、稳定性差,定位精度不高。
4、新车型导入困难,包括焊接空间,现场改造测量等都要花大量时间去验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补焊线多车型柔性装置及定位方法,解决补焊线多车型定位兼容瓶颈问题,可以无限兼容,切换工位布置在空中,可以有效利用空间,不影响生产线其他焊接工位布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身补焊线多车型柔性装置,包括位于对应白车身4个定位点外侧的4个定位部,即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四个部位。
所述定位部包括柔性滑橇、定位基础、定位单元、上件机构、转移输送机构、分拣机构和存放库;所述柔性滑橇、所述上件机构和所述存放库从所述定位点向横向外侧依次设置,在所述柔性滑橇上且纵向设置2个以上的定位基础,所述定位单元安装在定位基础上,采用多个定位基础可实现多个车型的定位。
所述分拣机构设置在存放库旁,所述转移输送机构两端分别对接所述分拣机构和所述上件机构,
所述转移输送机构上均设置有两个可旋转变换位置的抓取所述定位单元的抓取器,所述分拣机构上均设置有两个可旋转变换位置的抓取所述定位单元的抓取器,所述上件机构上可旋转设置有抓取所述定位单元的抓取器。采用可旋转变化位置的抓取器,实现不同车型定位单元的抓取切换。可以把定位单元输送转移到空间比较大的位置存储,解决了线旁空间不足和机器人可达性问题,同时为了节省空间和缩小抓取设备最小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962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2-乙基蒽醌粗品酸析碱洗分离系统及其工艺
- 下一篇:显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