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7292.1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7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任元林;郭迎宾;左春龙;刘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H7/00 | 分类号: | C08H7/00;C08B37/16;C08B37/04;D01F1/07;D01F6/54;C07H13/08;C07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任霜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膨胀 阻燃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聚丙烯 纤维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阻燃纤维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生物质成炭剂经过酰化改性和掺氮构建含磷、氮等阻燃成分的无卤膨胀型阻燃剂。该无卤膨胀型阻燃剂能够发挥酸源、碳源及气源的协同阻燃作用,阻燃效率高。本发明采用溶液共混的方式将所制备的膨胀型阻燃剂与聚丙烯腈纺丝液共混纺丝制备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充分发挥膨胀型阻燃剂高效阻燃的特性,因而能够在添加量小的前提下即可赋予聚丙烯腈纤维良好的阻燃性能,同时保留原有聚丙烯腈的优良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阻燃纤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腈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耐候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优点,而被赋予“人造羊毛”的美誉。然而,该纤维极易燃烧而引发火灾,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开发阻燃聚丙烯腈纤维。
目前,国内外针对聚丙烯腈纤维的阻燃改性主要采用共聚法、共混法、化学改性法、热氧化法和后整理法等。然而,时至今日,仅有共聚法实现了阻燃聚丙烯腈纤维的产业化,且该方法是将丙烯腈与氯乙烯或偏氯乙烯共聚成丙烯腈共聚物后通过湿法纺丝得到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即腈氯纶。该纤维虽然阻燃性能优异,但是其存在的致命缺陷是燃烧时会释放出氯化氢等腐蚀性有害气体,烟雾较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产生更大危害。因此,随着各国对无卤阻燃聚丙烯腈纤维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聚丙烯腈纤维的无卤阻燃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腈氯纶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为了制备无卤阻燃聚丙烯腈纤维,现有技术通常采用表面处理或共混改性对纤维进行阻燃改性。比如,表面处理方法中,采用水合肼直接处理聚丙烯腈纤维的方法制备无卤阻燃聚丙烯腈纤维,或者采用胺类物质以及碱处理并螯合金属离子的方式制备无卤阻燃聚丙烯腈纤维。但是表面改性处理过程中会导致纤维强度严重下降。共混改性是阻燃剂直接添加至聚丙烯腈纺丝液中进而纺织成纤维,然而由于传统的共混型阻燃剂的添加量较大或者阻燃剂与纤维基体的相容性较差,同样会导致纤维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膨胀型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阻燃聚丙烯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备的膨胀型阻燃剂属于无卤阻燃剂,能够实现聚丙烯腈纤维的优异阻燃性能和较高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生物质成炭剂、磷酰化试剂和第一极性溶剂混合,进行磷酰化反应,得到含磷生物质;
将所述含磷生物质、含氮物质和第二极性溶剂混合,进行取代反应,得到膨胀型阻燃剂。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成炭剂包括海藻酸、海藻酸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单宁、环糊精、淀粉和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磷酰化试剂包括苯基膦酰二氯、三氯氧磷、三氯硫磷、焦磷酰氯、磷酸、植酸、焦磷酸、多聚磷酸和六氯环三膦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生物质成炭剂与磷酰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1~10);所述磷酰化反应的温度为50~120℃,时间为1~12h。
优选的,所述含氮物质包括三聚氰胺、三聚氰氯、苯胺、对苯二胺、水合肼、尿素、硫脲、二乙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聚乙烯亚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含磷生物质与含氮物质的摩尔比为1:(1~20),所述取代反应的温度为50~100℃,时间为1~10h。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膨胀型阻燃剂,包括生物质成炭剂基体和掺杂于所述生物质成炭剂基体中的磷和氮。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膨胀型阻燃剂在阻燃聚丙烯腈纤维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72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