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及构建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84710.1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7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礼;郭恒华;刘萍萍;张冬竹;唐金磊;韩成秀;唐思青;刘树蓬;马延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90 | 分类号: | C12N15/90;C12N1/21;C12P13/08;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2311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缬氨酸 重组 微生物 构建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微生物中导入NADH依赖型乙酰羟酸异构还原酶基因kari和NADH依赖型氨基酸脱氢酶基因leuDH,使得所述酶活性增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组微生物进行以下(a)-(h)中任一种改造:
(a)进行第(1)-(7)中任一项改造;
(b)进行第(1)-(6)中任几种组合改造;
(c)进行第(1) -(6)中任一项,与第(7)项的组合改造;
(d)进行第(1)、(2)、(3)、(4)、(6)中任几项,与第(7)项的组合改造;
(e)进行第(1)、(3)、(4)、(6)中任一项,与第(5)和(7)项的组合改造;
(f)进行第(1)、(2)、(3)、(4)、(6)中任两项,与第(5)和(7)项的组合改造;
(g)进行第(1)、(2)、(3)、(4)、(6)中任三项,与第(5)和(7)项的组合改造;
(h)进行第(1)、(2)、(3)、(4)、(6)中任四项,与第(5)和(7)项的组合改造;
其中,所述第(1)、(2)、(3)、(4)、(5)、(6)、(7)项的改造方案如下:
(1) 敲除mgsA基因;
(2) 敲除ldhA基因;
(3) 敲除pta和/或ackA基因;
(4) 敲除tdcD和/或tdcE基因;
(5) 敲除adhE基因;
(6) 敲除frd和/或pflB基因;
(7) 增强乙酰乳酸合成酶AHAS和/或二羟酸脱水酶ilvD的活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HAS为ilvBN或ilvGM或ilvI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lvIH的AHAS的活性通过解除缬氨酸对ilvIH的反馈抑制得到增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突变ilvH基因的方式解除缬氨酸对ilvIH的反馈抑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ilvD基因替换微生物本身的pflB基因的方式实现第(6)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leuDH基因替换微生物本身的frd基因的方式实现第(6)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kari基因替换微生物本身的adhE基因的方式实现第(5)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以ilvC基因替换微生物本身的mgsA基因的方式实现第(1)项,且ilvC在导入后任选地可再次敲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为大肠杆菌ATCC8739。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一个调控元件增强所述酶基因的活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元件选自M1-46人工调控元件、M1-93人工调控元件或RBS5人工调控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M1-46人工调控元件调控ilvC基因;
M1-93人工调控元件调控ilvD、leuDH、ilvBN和ilvGM基因;
RBS5人工调控元件调控kari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471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