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iRNA、衍生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68143.0 | 申请日: | 2022-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1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郑思春;林羿光;计慧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70;C12N1/21;A01N63/60;A01P7/04;C12R1/19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肖云 |
地址: | 510631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irna 衍生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iRNA、衍生物及其应用,所述miRNA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为Seq ID No.1所示的核酸序列经修饰、取代、缺失或添加至少一个碱基获得核酸序列。本发明方案所用的miRNA来源于大豆,对人类安全,也不作用于水稻;所改造得到的miRNA衍生物也保留了该miRNA的作用与特性,可用作安全有效的防治褐飞虱的新型杀虫剂,可直接使用及转基因植物,对褐飞虱防治将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iRNA、衍生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RNA干扰(RNAi)是一种首次在线虫(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的高度保守的细胞机制。自首次报道以来,RNAi已经迅速成为研究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基因功能、调控和互作的强大反向遗传学工具。同时,RNAi在害虫防治领域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在昆虫和其它物种中,目前存在已知三种不同的小RNA(sRNA)能触发三种不同类型的RNAi途径,分别是siRNA、miRNA和piRNA。其中,siRNA和miRNA介导的基因转录后沉默是当前害虫防治领域的主要研究手段。siRNA长度为19-21bp,由外源或内源产生的长的dsRNA加工而成,以高度特异性的结合方式结合靶mRNA,并进一步使其降解。miRNA是一类长度为19-24bp的单链RNA,来源于内源性的初级miRNA(pri-miRNA),经加工后形成小的单链RNA,在动植物中主要以介导靶mRNA降解和抑制靶基因表达为主要功能。与siRNA不同的是,在动物中,miRNA依靠种子区序列与靶mRNA结合配对,这意味着miRNA与靶mRNA的配对结果是多样化的。总而言之,基于siRNA和miRNA的作用机制,可以起到抑制目标害虫重要基因的效果,进而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
褐飞虱是一种单食性的半翅目昆虫,具备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是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主要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的韧皮部汁液,同时还会传播多种水稻病害。目前对防治褐飞虱的靶标基因开发已有很多,但可用于防治褐飞虱的miRNA小分子极少,更没有以植物源miRNA形式对褐飞虱进行防治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miRNA,该miRNA能够有效应用于昆虫防治。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miRNA的衍生物。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miRNA的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与上述miRNA和上述miRNA的衍生物相关的生物材料。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miRNA、上述miRNA的衍生物及上述生物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昆虫防治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miRNA,所述miRNA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为Seq ID No.1所示的核酸序列经修饰、取代、缺失或添加至少一个碱基获得核酸序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miRNA为大豆源的miRNA。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上述miRNA的衍生物,所述miRNA生物衍生物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2~3任一种所示或为Seq ID No.2~3任一种所示的核酸序列经修饰、取代、缺失或添加至少一个碱基获得核酸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上述miRNA的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上述miRNA的核酸序列构建到载体中,得到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得到重组大肠杆菌;将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后,进行破碎即得。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载体为L4440载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大肠杆菌为HT115、DH5α和BL21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81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