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67034.7 | 申请日: | 2022-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9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余伟巍;薛凯;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T7/30 | 分类号: | G06T7/30;G06T7/50;G06T7/60;G06T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琳琳 |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施工 高度 识别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施工区域的影像数据,以确定目标施工区域的三维模型;基于目标施工区域的地面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对三维模型进行同名点配准,得到目标三维模型;获取目标施工区域内各个建筑单体区域;基于各个建筑单体区域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分割,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对各个目标单体三维模型进行高度分析,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通过采集到的影像数据能够实现目标施工区域内所有物体的三维模型,再结合同名配准的方式对三维模型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割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保证了识别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识别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针对主体楼栋的进度管理,目前主流还是依靠人员主管判断进行信息反馈,主要缺点是进度信息的准确性和滞后性,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撑,每个人给出的进度判断可能相差较大,对于后续的计划安排都带来影响。同时,也有在塔吊上安装激光测距设备,通过对建筑施工工作面采集采样点,进而分析计算工作面高度信息,完成对施工现场进度的管控。
具体地,依靠管理人员的现场巡视和主管判断往往存在偏差,例如:某施工员凭观察反馈——“1#楼7层结构钢筋安装完成40%”,但现场真实进度或许只有20%)。目前,一些现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APP中快速记录和反馈信息,在信息的实时性有所改进,但是反馈进度同样依赖管理人员主管判断,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撑,每个人给出的进度判断可能相差较大,对于后续的计划安排都带来影响。
对于将测距仪等硬件设备安装到塔吊吊车上,接通电源和网络信号来测量楼层施工高度的方式。操作相对复杂,通常来说每栋需要监测进度的建筑的都需要在对应吊塔上安装一台测距仪及GPS设备。该方法会导致成本提高,且只用于测量楼层高度会导致资源浪费。其次,每次测距的时候需要吊车操作人员开到相应位置进行测距,会增加该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甚至会影响施工进度。此外,测距设备是需要网络和供电的,因此存在资源消耗的及极端情况下无法运行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建筑施工高度识别的准确性及识别效率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施工区域的影像数据,以确定所述目标施工区域的三维模型;
基于所述目标施工区域的地面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对所述三维模型进行同名点配准,得到目标三维模型;
获取所述目标施工区域内各个建筑单体区域;
基于所述各个建筑单体区域对所述目标三维模型进行分割,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
对各个所述目标单体三维模型进行高度分析,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施工高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建筑施工高度的识别方法,通过采集到的影像数据能够实现目标施工区域内所有物体的三维模型,再结合同名配准的方式对三维模型进行校正,得到准确的目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三维模型进行分割得到各个建筑单体的目标单体三维模型,保证了该目标单体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施工高度,保证了建筑施工高度识别的准确性以及识别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施工区域的地面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对所述三维模型进行同名点配准,得到目标三维模型,包括:
将所述地面参考点的位置信息转换为所述三维模型中的位置信息;
基于转换后的位置信息与所述三维模型中对应于所述地面参考点的位置点的位置信息进行位置配准,确定所述目标三维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70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