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样本线性插值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32683.3 | 申请日: | 2022-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63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唐作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S3/14 | 分类号: | G01S3/14;G06F17/16 |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郭纯武 |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通道 相关 干涉仪 测向 样本 线性插值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样本线性插值方法,测向准确度高、测向速度快。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双通道测向接收机采集到的IQ信号,计算参考天线单元与其他各天线单元接收到的IQ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根据计算出的相位差,组成测向矢量;根据相位差之间的计算关系,计算出全相位差样本,并构成测向体制下的测向矢量和目标函数模型,通过线性插值,组成一个完整的测向样本数据库;根据测向矢量的频率,读取测向样本数据库相应频点的相位差数据矩阵,将测得的测向矢量与读取出的相位差数据矩阵进行相关计算,相关值最大处作为方向的估计值。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收数复测、建立相位差样本库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测向技术领域双通道相关干涉测向技术,尤其是基于测量样本线 性插值的双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电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无线电频谱资源日益紧无线电测向技术在通信、 雷达及声纳等领域越来越具有重要应用。无线电测向学是与无线电工程学、无线电电子学、 地球物理学、无线电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紧密相关的一门科学。无线电信号的 方向测量方法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的远场传播特性。在远场区域的平面或球面电磁波具有下 列的特性:1.是横电磁波,即电磁场(强度)矢量只在与传播矢量垂直的方向。在自由空间, 传播矢量的方向与能量传播方向即坡印廷矢量的方向相同。2.等相位面的法线矢量也与传播 矢量的方向相同。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存在两种确定传播矢量方向的方法:测量场强(或极 化)方向和测量(等)相位面空间的位置。所以,人们也把测向方法区分为幅度(或极化)和相 位测向体制(技术)。从技术发展过程来看,先有幅度(或极化)的测向体制,然后有相位测向 体制。根据技术发展,(比)幅度方法的测向体制在硬件实现上相对比较简单些,所以其测量 方向的准确度也较低一些。随着双通道接收机技术的成熟,相位测向体制开始了应用,而且, 表现了高的测向准确度的结果。而相位体制中的相关干涉仪技术又是相位技术中的一种。双 通道相关干涉仪测向是由测向天线阵列与接收机来实现的。相关干涉仪是一种通过对天线阵 列复数电压测量并采用相关技术实现测向的新型数字式设备,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等优势, 但其缺点是算法运算量较大,需要在全方位角范围内顺次进行向量的相关运算并进行最大值 搜索,耗时较长,对短时通信设备难以实时测向和定位。其中,测向处理器由高速ADC、 FPGA和DSP组成,为双通道结构,每个通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由正交下变频单元、高速 采样单元、预处理单元、测向处理器等单元组成,测向处理机两个通道共用。测向通道预处 理单元正交下变频单元,正交下变频单元完成中频信号的零中频化,其输入是中频信号,输 出是IQ正交零中频。输出分为两路,一路供高速采样,一路供监测点监视。传统干涉仪测 向具有较高的测向精度;天线布阵方式灵活,可采用长短基线结合方式进一步提高测向精度。 缺点:测向范围不能覆盖全方位;没有对多信号的同时分辨力。相关干涉仪技术的测量过程中, 每次至少需要测量两个单元天线的(复数)信号电压(幅度和/或相位差),因此也至少需要两 台相关接收机或一台双通道接收机,然后对在适当的频率和方位间隔上建立的采样的样本数 据进行相关运算和插值计算,以获得来波到达角。双通道或多通道体制的相关干涉仪技术的 设备,需要的测向天线的样本数据也比较少,对于较大的基线情况甚至不需要借助于测向天 线的样本数据就能进行测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26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自组织网络多控制器通信方法
- 下一篇:电磁环境多域特征威胁度评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