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固定多种结构插件的固定支架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22820911.7 | 申请日: | 202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943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劲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宁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H02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杜凯 |
地址: |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多种 结构 插件 支架 以及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固定多种结构插件的固定支架以及汽车,固定支架主体的延伸面上向远离延伸面的一侧延伸出一框体,框体结构内以及框体远离延伸面的一侧设有若干安装位,安装位上设有固定结构,能适应各种结构插件的固定。固定结构为插接孔或插接结构,插接孔内设置了防震结构,插接结构上设置了限位件,减缓线束在运动过程中的震动带来的损伤。框体支撑部上各有一开孔,用于固定接插件,合理利用了空间,布局合理,基本能满足很多车型应用。同时,安装部与支撑部部分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槽内设有加强筋,且固定支架安装面一侧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使得固定支架结构可靠性强,适用多种车型的线束固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固定领域,尤指一种可固定多种结构插件的固定支架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上电器件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设备增加,功能增加,相应的线束接口增多。因此,急需线束及固定支架做出相适应的配合来应对这种情况。但在现有技术中,很多固定支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且能固定的接插件种类有限,不能较好的适应各种车型的线束固定,而且对线束的减震做的还不充分。因此,现在急需一种既能适应各种结构插件且占用空间小,又能防震从而保护线束的固定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汽车接插件的增加带来的线束插件固定问题,适应各种结构插件的固定,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结构的接插件的固定支架,结构简单,适用多种车型的线束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固定多种结构插件的固定支架,包括:固定支架主体,所述固定支架主体固定安装在汽车A柱,即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的下护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架主体具有一安装面和一相背的延伸面,所述固定支架主体的延伸面上向远离延伸面的一侧延伸出一框体,所述框体结构内以及所述框体远离所述延伸面的一侧设有若干安装位;
所述安装位上设有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支架安装在汽车A柱的下护板上,汽车A柱即为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为节省占地空间,在固定支架主体延伸面上向远离延伸面的一侧延伸出一框体,框体结构内以及框体远离延伸面的一侧设有若干安装位,安装位上设置固定结构,能实现各种接插件的固定,适应了汽车结构多元化,能运用于多种车型的线束固定。
优选地,所述框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框体与所述固定支架主体围设成的区域分隔成用于安装接插件的安装区域,所述安装位位于所述安装区域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隔板除了将安装区域分隔开还能起到加强的效果,增强固定支架的可靠性,使框体远离固定支架主体延伸面的一侧也能设置用于固定接插件的固定结构,有效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如果没有隔板的话整个的固定支架强度不够,容易变形,此时就不能在体远离固定支架延伸面的一侧上设置接插件的固定结构了。
优选地,所述框体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支撑部以及连接两支撑部的安装部,两支撑部位于所述安装部端侧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框体
优选地,所述框体结构内的安装位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主体上;
所述隔板数量为一,用于将所述框体内的区域分隔成两个安装区域,两个安装区域对称设置;
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延伸面的一侧设置至少两个安装位。
在本实用新型中,安装位一共有四个,两个位于框体结构内,隔板将框体与固定支架主体围设成的区域均匀分隔成两个部分,用于容纳接插件,对其进行安装固定,框体结构内的两个安装位就分别设置在两个安装区域内,固定在固定支架主体上;剩下两个位于框体远离固定支架延伸面的一侧,固定在框体的安装部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为插接孔或插接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宁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宁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209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