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42499.2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346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夏;宋永乐;束萍萍;郭岩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徐斌斌;卢鸳凤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加强 板结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A柱的加强板结构连接强度差的问题。本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包括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A柱上加强板具有焊接边一,A柱下加强板具有焊接边二,焊接边一的边沿线和/或焊接边二的边沿线呈连续弯折状设置,焊接边一和焊接边二相互贴靠并焊接,且焊点沿连续弯折的焊接边一边沿线的走向分布或沿连续弯折的焊接边二边沿线的走向分布。本加强板结构采用错边式搭接结构,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在同样保证满足小偏置碰撞性能的前提下,能够降低零件的牌号,减薄零件的厚度,降低成本,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轻量化设计是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车辆生产成本、减少排量的最有效措施,因此车身设计在零件选材时会选择牌号更低、料厚更薄的材料。车身在前碰尤其是小偏置碰撞时,A柱作为关键的受力和力传递零件,对乘客舱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A柱区域零件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支撑并保证碰撞能量的传递。因此,成本重量的优化与碰撞性能的提升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矛盾。
现有A柱的加强板结构包括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上均具有直条焊接边,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的直条焊接边相互搭接贴靠并焊接固定,在小偏置碰撞时,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在搭接位置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出现较大变形,连接强度较差。现有的为了满足小偏置碰撞的强度要求,常规的做法是:各零件需要选择牌号较高、材料较厚的材料制成,不符合轻量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包括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所述A柱上加强板具有焊接边一,所述A柱下加强板具有焊接边二,所述焊接边一的边沿线和/或焊接边二的边沿线呈连续弯折状设置,所述焊接边一和焊接边二相互贴靠并焊接,且焊点沿连续弯折的焊接边一边沿线的走向分布或沿连续弯折的焊接边二边沿线的走向分布。
本加强板结构通过对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搭接处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即上加强板的焊接边一边沿线和/或下加强板的焊接边二边沿线呈连续弯折状设置,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错边式搭接结构,且焊点也沿着焊接边一或焊接边二的边沿线走向分布,保证有部分焊点是呈错开设置的,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在同样保证满足小偏置碰撞性能的前提下,本加强板结构能够相比现有的结构,能够降低零件的牌号,减薄零件的厚度,使得整车的成本更低、重量更轻,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安装时,先将A柱上加强板与A柱下加强板焊接组成加强板总成,然后再与A柱下内板再进行三层焊接。
在上述的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中,所述焊接边一的边沿线弯折呈台阶状设置,所述焊接边一和焊接边二之间具有至少两排焊点,每排焊点均沿焊接边一边沿线的走向分布。焊接边一的边沿线呈台阶状设置,从而形成台阶差,并且设置至少两排焊点,进一步的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中,所述焊接边一的边沿线的最大台阶差H1≥50mm。通过上述的设置,便于布置至少两排焊点。
在上述的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中,相邻两排焊点之间呈错位设置。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的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中,所述焊接边一的边沿线在弯折处呈圆弧过渡。
在上述的汽车A柱的加强板结构中,所述焊接边一的边沿线通过切边形成。使得A柱上加强板和A柱下加强板的成型方式与现行的工艺完全一致,成型后只需进行切边处理即可,不影响既有生产线,工艺简单,制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424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沉淀池藻类生长抑制装置
- 下一篇:高效沉淀池PAM投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