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09313.3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33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杨全凯;骆乐;辛庆锋;吕波涛;贾宝光;叶明瑞;史路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2 | 分类号: | B60G15/02;B62D7/18;B62D7/20;B60G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悬架 系统 具有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车辆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和转向节,所述减振器通过所述转向节与车轮相连,所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板簧和补偿臂,所述板簧沿汽车左右方向布置,其两端分别与对应转向节相连,所述补偿臂自所述转向节向车辆内部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精简,接口少、接口数量设置灵活,连接工艺与制作工艺简单,加之板簧和补偿臂在结构上相互支持,使得此二者都可作轻量化设置,制备成本相对较低,由此本实用新型能精简并轻量化悬架系统,并大大降低悬架系统的制作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悬架是指车轮与车身之间连接的部分,也可看做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所有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从形式上看,悬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车轮挂在车身下面和将车身支撑在车轮上面,从性能上看,悬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减振和支撑。如图1所示,悬架系统一般包括减振总成A、控制臂B和转向节C,转向节C具有与车轮相连的圆柱状的本体C1,以及由本体C1向外延伸的数个转向节臂C2,在转向节臂C2远离车轮的一端,转向节C与控制臂B和减振总成A分别连接,使悬架系统与车轮连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来自地面的力将经车轮和转向节C传至减振总成A上,减振总成A一般位于控制臂B的上方,包括杆状的减振器A2和套设在减振器A2外的减振弹簧A1,减振弹簧A1用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缓冲来自地面的冲击,减振器A2用于通过阻尼作用衰减减振弹簧A1吸震后的反弹,以抑制减振弹簧A1因反弹产生的跳跃,使车辆能够平稳行驶,同时,减振器A2也与减振弹簧A1共同作用,缓冲来自路面的冲击。
控制臂B在悬架系统中的作用是作为导向和传力元件,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根据作用的不同,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中设置的控制臂B的数量、控制臂B的形态以及每根控制臂B自车轮向车辆内部延伸的方向、角度和长度都不同,例如,以车头方向为前,车尾方向为后,车顶方向为上,车底方向为下,-y向为左,+y向为右,图2所示的麦弗逊前悬架系统,在具有与图1类似的减振总成A的前提下,其每个车轮(图未示)侧设有一个控制臂B,该控制臂B呈A字型,且其远离转向节(图未示)的一端与副车架D铰接,以为车轮提供横向支撑力,并承受来自前后方向的预应力;又如图3和图4所示的双连杆拖曳式独立后悬架,在具有与图1类似的减振总成A的前提下,其每个车轮(图未示)侧设置的控制臂B各包括一前摆臂B1、一后摆臂B2和一纵向拉杆B3,其中前摆臂B1和后摆臂B2主要起支撑作用,并能承受来自前后方的预应力,纵向拉杆B3主要为车轮的运动起导向作用,具体地,前摆臂B1与后摆臂B2均沿左右方向(即y向)延伸,前摆臂B1较后摆臂B2更接近车头,前摆臂B1与后摆臂B2靠近车轮的一端分别与转向节(图未示)相连,远离车轮的一端分别与副车架D铰接;纵向拉杆B3位于前摆臂B1和后摆臂B2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即x向)延伸,其一端与转向节相连,另一端与车身(图未示)铰接。
基于上述结构,本案发明人发现,若设置一个部件,使该部件能代替减振总成A中的减振弹簧A1,起缓冲作用,并能代替控制臂B,起支撑作用,即可减少悬架系统中对减振弹簧A1和控制臂B的成本投入,达到精简悬架系统结构并使悬架系统轻量化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悬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和转向节,所述减振器通过所述转向节与车轮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悬架系统还包括板簧和补偿臂,所述板簧沿汽车左右方向布置,其两端分别与对应转向节相连,所述补偿臂自所述转向节向车辆内部延伸。
可选地,所述补偿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节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相连,所述板簧的中部与所述副车架相连。
可选地,所述车辆悬架系统为前悬架系统,所述前悬架系统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补偿臂和所述板簧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转向节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093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