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频抗扭转稳相射频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44808.6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18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英武;黄涛;陈玲;全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富士达线缆有限公司;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41 | 代理人: | 万文会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频 扭转 射频 同轴电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频抗扭转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绝缘层、第一外导体层、第二外导体层、编织层和护套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内导体上,所述编织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层上,所述护套层设置在所述编织层上,所述内导体、绝缘层、第一外导体层、第二外导体层、编织层和护套层均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均为带状金属箔,所述第一外导体层螺旋绕包在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二外导体层螺旋绕包在所述第一外导体层上,所述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的螺旋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弯折及扭转而带来的信号失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组件振动实验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频抗扭转稳相射频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根据天线信号的发出和接收,监控雷达对高速运动体的捕捉,卫星定位等都离不开射频信号的传递,而射频同轴电缆,负责在各个射频通讯元器件间传递射频信号,将信号传递至处理系统(或传出),是射频通讯必不可少的电子元件。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进步,对射频同轴电缆的电性能、机械性能和环境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雷达、天线和部分探测卫星等设备,适用频率越来越高,且随时需要转动角度,对准目标区域进行采样或收发射频信号,需要电缆具有极高的工作频率和极好的弯曲稳定性,能够在一定角度内扭转、弯曲等。现有技术最常用的稳相射频同轴电缆,都采用单层金属箔带绕包加编织层的技术,很难抵抗反向的弯曲和扭转,多次弯曲和扭转后会造成信号失真,影响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频抗扭转稳相射频同轴电缆,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弯折而带来的信号失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频抗扭转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绝缘层、第一外导体层、第二外导体层、编织层和护套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内导体上,所述编织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导体层上,所述护套层设置在所述编织层上,所述内导体、绝缘层、第一外导体层、第二外导体层、编织层和护套层均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均为带状金属箔,所述第一外导体层螺旋绕包在所述绝缘层上,所述第二外导体层螺旋绕包在所述第一外导体层上,所述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的螺旋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导体层和第二外导体层的绕包直径精度为±0.01mm。
进一步的,所述内导体为单根镀银铜线或单根镀银铜包钢线。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为微孔聚四氟乙烯与空气混合介质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编织层由多根镀银铜并线编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护套层的材料为交联乙烯和四氟乙烯的共聚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中的单层金属箔带绕包技术,改变为内外双层外导体结构,即将单层金属箔带单向绕包技术改进为在绝缘层表面上双层异向螺旋式绕包,且绕包精度达到一定的标准,以此来实现,无论稳相射频同轴电缆在使用过程中朝哪个方向扭转,均能保证第一层外导体不松散,实现射频信号的精确、稳定传导,从而可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因外界对电缆的扭转而导致信号传导失真的问题;通过将绝缘层材料设置为多层微孔聚四氟乙烯与空气混合介质薄膜,能够降低电缆介电常数至1.42~1.46之间,使电缆的传输速率最高达83%。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导体、2-绝缘层,3-外导体、31-外导体内层、31-外导体外层、4-编织层、5-护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富士达线缆有限公司;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富士达线缆有限公司;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448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