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48397.3 | 申请日: | 2021-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97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阳;丁兆春;谢贵丞;丁立群;伍凯;方宗乾;李安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G8/00;B63G8/08;B63G8/38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圣梅 |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识别 抓取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上甲板和下甲板,所述上下甲板之间设有螺旋桨,所述下甲板下端设有刀具和机械手,所述上甲板和下甲板之间还设有主控舱、密封舱、电池舱和螺旋桨连接轴座,所述螺旋桨通过连接折臂与螺旋桨连接轴座相连,所述螺旋桨、机械手分别与主控舱相连。具有实现水下文物自动识别和抓取,阻力小,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制造和水下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作为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机器人能够自动执行各种操作,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为释放人类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水下资源或文物在水底,具有一定深度,检查维修存在困难,人工的方式存在潜水深度有限、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等缺陷,所以一种可自动识别抓取的水中寻迹机器人的出现就显得极为重要。
由于智能水下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未知性,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智能体系结构﹐提升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加强系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智能系统更具有前瞻性。而目前,水下机器人自动化程度较低,大部分的水中机器人仍然依靠人工进行手动操作,无法进行自动识别操作。结构复杂,水下运动不稳,易受到水流流动的干扰,水下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有待提高。
该产品为一种用于资源探测和文物寻迹的水下作业机器人,其可以在恶劣且危险的水下环境中工作,尽可能提升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水下抓取运动不稳,效率低,阻力大,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包括上甲板和下甲板,所述上下甲板之间设有螺旋桨,所述下甲板下端设有刀具和机械手,所述上甲板和下甲板之间还设有主控舱、密封舱、电池舱和螺旋桨连接轴座,所述螺旋桨通过连接折臂与螺旋桨连接轴座相连,所述螺旋桨、机械手分别与主控舱相连。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下识别抓取式机器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优选的,所述上甲板和下甲板之间还设有丝杆滑块
优选的,所述机身的四角和侧面均设有螺旋桨。
优选的,所述上甲板和下甲板为镂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密封舱为亚克力板粘接和密封垫配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螺旋桨为四升降螺旋桨。
优选的,所述机身上还设有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所述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与主控箱相连。
优选的,所述刀具为刀具冲撞结构。
优选的,所述机身上还设有陀螺仪。
优选的,其中两个螺旋桨置于机身两侧成30°角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旋桨实现在水下的高效运动,通过设置上甲板和下甲板镂空结构减小阻力,通过设置机械手实现对水下文物的自动抓取,通过设置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水下精准探测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483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沥青针入度检测辅助设备
- 下一篇:一种地下管线探测夹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