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副车架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32732.0 | 申请日: | 2021-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636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 发明(设计)人: | 赵岑;余景龙;丁树伟;王念强;梁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09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后副车架结构。该后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后横梁;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右纵梁焊接;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右纵梁焊接;左纵梁、右纵梁、前横梁、后横梁构成的后副车架结构呈“口”字型;左、右纵梁上设置有与后上控制臂连接的第一、二连接结构;第一、二连接结构采用双层耳片结构与水平方向呈30°夹角;左、右纵梁上设置有与后下控制臂连接的第三、四连接结构;第三、四连接结构与水平方向垂直;左、右纵梁上设置有与前束控制臂连接的第五、六连接结构;第五、六连接结构与水平方向呈30°夹角;该后车架结构高强度、高刚度、轻量化,能满足后悬架系统的安装和功能需求,可适用于多种轮距的安装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副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副车架设计是汽车悬架零部件研发领域的重点,后副车架作为悬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连接车身、动力总成、稳定杆、控制臂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一种的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后副车架,可适应多种轮距的安装需求,满足副车架通用化设计的需求。目前,乘用车副车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生产加工方案:(1)钢板或管材冲压、内高压、弯折成型拼焊结构;(2)空心或实心铝合金整体铸造成型结构;(3)铝合金铸件、挤压型材、冲压板材拼焊结构;其中方案(1)为主流结构,成本适中,但重量普遍偏高,不利于底盘轻量化的要求;方案(2)(3)能起到很好的轻量化效果,多为高端车型采用,但成本偏高;其中方案(2)零件的结构受到生产工艺影响较大,若结构设计不合理,极易产生铸造缺陷;方案(3)将副车架结构拆分为多个组成件,降低了各组件的制造难度,但焊接质量控制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后副车架结构,该后车架结构高强度、高刚度、轻量化,能满足后悬架系统的安装和功能需求,可适用于多种轮距的安装需求,满足副车架通用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解决了现有副车架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后副车架结构,该后副车架1包括左纵梁7a、右纵梁7b、前横梁8a、后横梁8b;所述前横梁8a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7a、右纵梁7b焊接;所述后横梁8b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7a、右纵梁7b焊接;所述左纵梁7a、右纵梁7b、前横梁8a、后横梁8b构成的后副车架结构呈“口”字型;所述左纵梁7a上设置有与后上控制臂2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10a;所述右纵梁7b上设置有与后上控制臂2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10b;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0a和第二连接结构10b采用双层耳片结构并且与水平方向呈30°夹角;所述左纵梁7a上设置有与后下控制臂3连接的第三连接结构11a;所述右纵梁7b上设置有与后下控制臂3连接的第四连接结构11b;所述第三连接结构11a、第四连接结构11b与水平方向垂直;所述左纵梁7a上设置有与前束控制臂4连接的第五连接结构12a;所述右纵梁7b上设置有与前束控制臂4连接的第六连接结构12b;所述第五连接结构12a与第六连接结构12b与水平方向呈30°夹角;所述左纵梁7a、右纵梁7b的底部设置有与后稳定杆系统6连接的第七连接结构13a和第八连接结构13b。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0a、第二连接结构10b、第三连接结构11a、第四连接结构11b、第五连接结构12a和第六连接结构12b均为双层耳片结构。
所述第三连接结构11a和第四连接结构11b上均设置有长圆孔19;所述第五连接结构12a与第六连接结构12b上均设置有前、后贯穿的通孔。
所述左纵梁7a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台20a和第一定位凹坑21a;所述右纵梁7b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定位凸台20b和第二定位凹坑21b。
所述左纵梁7a的两个端点设置有用于压装第一衬套5a和第三衬套5c的第一机加工圆孔9a和第三机加工圆孔9c;所述右纵梁7b的两个端点设置有用于压装第二衬套5b和第四衬套5d的第二机加工圆孔9b和第四机加工圆孔9d。
所述左纵梁7a、右纵梁7b采用空心铸铝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32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燃叉车黑烟净化器
- 下一篇:一种侧面按压冲洗的马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