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道路柴油机的EGR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41016.7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04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常亚洲;于平安;韦明慧;周琨;缪青;宋双占;胡云龙;刘定邦;郭智军;陈鑫;李进;王云飞;王亚飞;姜子刚;李俊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00 | 分类号: | F02M26/00;F02M26/22;F02M26/74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90 | 代理人: | 周会芝 |
地址: | 47100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柴油机 egr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道路柴油机的EGR系统,包括EGR阀接管、EGR阀和EGR冷却器,采用并联式热端EGR阀设计,单独的冷却水路可有效冷却EGR阀;EGR阀接管的法兰面设计为近似三角形,结构紧凑、缩小尺寸,采用耐热螺栓,连接牢固;EGR阀出气口设计为长方形并与EGR冷却器进气口之间采用四个螺栓固定连接,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避免连接处因发动机振动而断裂的风险;EGR阀接管外部设计了随形的阀座隔热罩,能够减少对周边部件的传热;所述EGR系统结构紧凑,易于装配,连接可靠性高,可有效提高发动机舱的空间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道路柴油机的EGR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非道路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在柴油机上安装尾气后处理装置成为必然,这就对发动机舱空间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系统简称EGR系统,是将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部分废气经过冷却器冷却后重新引入到气缸参与燃烧,降低燃烧温度,可有效降低尾气中氮氧(NOX)化物的排放,对燃油经济性也有利,从而被广泛采用。
目前,国内柴油机EGR系统主要包括EGR阀、EGR冷却器和EGR管等,现有的EGR系统通常从排气管引出一路废气,通过EGR阀、EGR冷却器和EGR管后进入进气管;由于EGR系统零件均布置在发动机外部,且EGR系统表面温度高,周边的零件需要预留较大间隙且需要采用耐高温材料,增加成本的同时使发动机外部结构复杂,空间占用大,使有限的发动机舱更加狭窄,SCR、DPF等后处理器的布置空间进一步受限,零部件布置、安装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道路柴油机的EGR系统,结构紧凑,易于装配,连接可靠性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非道路柴油机的EGR系统,包括EGR阀接管、EGR阀和EGR冷却器,所述EGR阀接管设有相互垂直的EGR阀接管进气口和EGR阀接管出气口,EGR阀设有相互平行的EGR阀进气口和EGR阀出气口,EGR冷却器进气口与EGR冷却器出气口垂直布置, EGR阀接管进气口通过耐热螺栓连接柴油机排气管上的EGR取气口,EGR阀接管出气口通过耐热螺栓连接EGR阀进气口;EGR阀出气口设计为长方形,与EGR冷却器进气口之间采用四个螺栓固定连接,EGR冷却器出气口通过EGR冷却器出气管焊合件连接柴油机进气系统管路;EGR阀与EGR冷却器的水路为并联形式,EGR阀采用单独的冷却水路,EGR阀进水口和EGR阀出水口设计在阀进气口上方。
进一步地,EGR冷却器的冷却水采用“下进上出”的方式,EGR冷却器进水口布置在EGR冷却器进气口侧下端;EGR冷却器出水口布置在EGR冷却器出气口侧上端,同时,在EGR冷却器出水口最高点处设计排气口。
进一步地, EGR冷却器进水胶管通过喉箍固定在EGR冷却器进水口上,另一侧连接到水泵管路上; EGR冷却器出水胶管通过喉箍固定在EGR冷却器出水口上,另一侧连接到缸盖水套上。
进一步地,EGR冷却器出气口通过两个螺栓与EGR冷却器出气管焊合件连接,出气管焊合件进气口与出气管焊合件出气口相互垂直,管路中间设置波纹管并焊接固定支架Ⅱ,出气管焊合件出气口处为布满圆孔的筒状预混器,通过两个螺栓与柴油机进气管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靠近EGR冷却器出气口端的EGR冷却器外壳上焊接有固定支架Ⅰ,方便通过螺栓将EGR冷却器固定到气缸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EGR阀接管进气口的法兰面和EGR阀接管出气口的法兰面均设计为近似三角形结构,EGR阀接管进气口侧法兰面通过一个长耐热螺栓Ⅰ和两个短耐热螺栓Ⅰ固定在柴油机排气管取气口上, EGR阀接管出气口侧法兰面通过两个长耐热螺栓Ⅱ和一个短耐热螺栓Ⅱ固定在EGR阀进气口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41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