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的缓速器卸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666668.6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1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冰晶;尹垚;张红光;陈佶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传动轴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57/06 | 分类号: | F16D57/06;F16D57/00;F17D1/14;F17D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电动 电磁阀 控制 缓速器卸荷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的缓速器卸荷系统,涉及车辆缓速器技术领域,该缓速器卸荷系统包括缓速机械装置、卸荷阀和电动泵;缓速机械装置具有高压腔和低压腔;卸荷阀具有活塞加载腔,活塞加载腔具有高压口、低压口和控制口,高压口通过高压支路与高压腔连接,低压口与低压腔连接;电动泵通过第一管路与控制口连接,电动泵能够对活塞加载腔进行减压,在减压状态下,卸荷阀处于打开状态,且高压口与低压口连通。不但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缓速器的卸荷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技术问题,还达到了卸荷反应迅速、控制精准的技术效果,而且使容积泵原理可用于缓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缓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的缓速器卸荷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道路路口多、公交站点密、客流量大,公交车经常要进行频繁制动;山区道路陡、急弯多,长期行驶在山区路段的中大型货车客车也经常需要制动。
制动器在长时间频繁工作情况下,会引起制动蹄片快速磨损、制动器摩擦片使用寿命缩短,以及由于制动器热衰退导致制动力丧失或制动性能大幅下降,这也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配备辅助制动系统十分必要。
缓速器作为车辆的辅助制动部件,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大幅降低车辆的使用成本。
目前,缓速器主要有发动机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等。其中,电涡流缓速器具有尺寸庞大机体沉重耗电大等缺点;液力缓速器至少具有体积较大、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低速制动力不足、空载损失大等缺点,而且,目前的液力缓速器都采用定转子混流泵原理,而该原理可使容积泵空载使能卸荷,致使空载阻力很小,所以可利用容积泵原理应用到缓速器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的缓速器卸荷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缓速器的卸荷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电动泵及电磁阀控制的缓速器卸荷系统,包括:缓速机械装置、卸荷阀和电动泵;
所述缓速机械装置具有高压腔和低压腔;
所述卸荷阀具有活塞加载腔,所述活塞加载腔具有高压口、低压口和控制口,所述高压口通过高压支路与所述高压腔连接,所述低压口与所述低压腔连接;
所述电动泵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控制口连接,所述电动泵能够对所述活塞加载腔进行减压,在所述减压状态下,所述卸荷阀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高压口与所述低压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泵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有换向阀;
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一换向支路连接储油膨胀腔。
进一步的,所述换向阀通过第二换向支路连接所述高压支路;
所述电动泵通过第三管路连接储油膨胀腔,并能够将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内的工作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换向支路、所述换向阀、所述电动泵和所述第三管路抽回至储油膨胀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在断电状态下,连通所述电动泵与储油膨胀腔,同时使所述高压腔连通大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阀为两位三通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空气支路;
所述空气支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另一端连接所述高压支路;
所述第一电磁阀在断电状态下,所述高压腔通过所述空气支路连通大气。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支路上还设有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二电磁阀具有两个连接出口,其中一个连接出口连接所述高压支路,另一连接出口用于连接其它支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传动轴分公司,未经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传动轴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6666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