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置的特征参数的处理方法、装置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67375.2 | 申请日: | 202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7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锋;陈国栋;杨云波;王小峰;刘治文;李岩;吴刚;赵鹏遥;苏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0;B60K5/12;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置 特征 参数 处理 方法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置的特征参数的处理方法、装置和车辆。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安装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至少一个悬置的特征参数,特征参数包括:每个悬置的类型,以及每个悬置所处的悬置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基于至少一个悬置的特征参数进行悬置建模,获取悬置模型;基于悬置模型执行整车的驾驶性虚拟标定。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中悬置建模方法无法同时满足精度需求和实时性需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悬置的特征参数的处理方法、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户对汽车产品要求的提高,排放油耗法规的逐步加严,动力系统配置、车辆配置以及目标市场的多样化都为工程师的整车开发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整车厂不断尝试通过缩短研发周期、优化研发流程、提高研发质量、降低研发成本等途径适应行业的发展,整车电控标定作为产品开发后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实现车辆的排放、油耗、驾驶性等性能的全面提升。整车标定大都需要在试验样车下车并完成传感器和设备的安装之后才能进行,同时研发流程研发周期相对较长,研发成本较高,并且对一些极端环境和极端操作反复试验困难,因此整车厂开始尝试通过整车虚拟标定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痛点问题。
相对于排放、油耗来说,能够实现驾驶性的虚拟标定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中动力系统的各个部件均为精度高、实时性好、复杂程度高的物理模型。现有的虚拟标定技术中,多数集中在研究发动机、变速器等部件的建模,尚无针对虚拟标定的动力总成悬置的详细研究。
悬置是汽车上的一种重要的隔震装置,安装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起到支撑动力总成并减弱扭振的作用。在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中,悬置模型的精度直接想影响了整车驾驶性的仿真精度。目前常用的悬置物理模型虽然精度达标,但是模型过于复杂,不能满足实时性要求,故而无法应用于整车驾驶性的虚拟标定。现有技术对悬置机械设计及物理结构方面进行了仿真建模说明,但是未提及在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中,悬置的建模及应用方法。
因此亟待创建一种既能满足精度需求又能实现实时性标定的用于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的悬置建模方法。
本发明能够根据动力总成悬置的类型及主要研究性能,获取悬置的物理特性,根据悬置的物理特性进行建模并集成到整车模型中,同时对悬置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及实时化,最终用于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此悬置建模方法具有方法简单、精度和实时性满足虚拟驾驶性标定需求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置的特征参数的处理方法、装置和车辆,以至少解决现有整车驾驶性虚拟标定中悬置建模方法无法同时满足精度需求和实时性需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悬置的特征参数的处理方法,包括:通过获取安装在动力总成和车架之间至少一个悬置的特征参数,特征参数包括:每个悬置的类型,以及每个悬置所处的悬置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基于至少一个悬置的特征参数进行悬置建模,获取悬置模型;基于悬置模型执行整车的驾驶性虚拟标定。
可选地,悬置的类型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和空气弹簧悬置。
可选地,悬置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悬置点相对于整车坐标系的位置坐标、悬置点相对于整车坐标系三个方向的刚度、悬置点相对于整车坐标系三个方向的阻尼。
可选地,基于至少一个悬置的特征参数进行悬置建模,获取悬置模型,包括:读取每个悬置所处的悬置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基于每个悬置点的物理特性参数,至少获取每个悬置点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从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中,提取每个悬置点的纵向作用力;合成每个悬置点的纵向作用力,生成每个悬置点在单方向上的作用力;基于每个悬置点在单方向上的作用力进行建模,生成悬置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673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TFS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复配型活性炭、其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