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祭红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6235.0 | 申请日: | 202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4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包启富;皮昕煜;董文婕;董子豪;薛童;董伟霞;常启兵;周健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C8/00 | 分类号: | C03C8/00;C03C10/04;C04B41/86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李玉峰 |
地址: | 333403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祭红釉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祭红釉,其原料由基础釉料和外加剂组成;所述基础釉料的釉式组成为:所述外加剂为含铜化合物和氧化锡,其用量分别为基础釉料的0.6~1.2wt%和0.9~2.5wt%。此外,还公开了上述高温祭红釉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配方设计,使得体系在弱还原气氛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熔融温度范围,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祭红釉发色不稳定、釉面硬度低、容易流釉等缺陷,在具有呈色均匀、烧成稳定性好的同时,釉层结构致密,生成了微晶硅灰石,釉面硬度高,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温茶餐具及陶瓷摆件装饰等日用陶瓷的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瓷釉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祭红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祭红釉瓷作为古时皇帝祭天所用的祭器,在我国颜色釉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因为其烧成难度高,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景德镇窑在继承我国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颜色釉的发展更为突出,其中以铜红釉最明显,如明初永乐、宣德的霁红(亦称祭红)、豇豆红(亦称桃花片)、宝石红,清初康熙时的郎窑红、仿豇豆红,雍正、乾隆时的仿宣霁红、仿钧红、仿钧红窑变等,其品种之多、质量之高,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空前极盛时期。
祭红的发展史可谓一波三折,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的匠人就尝试制作整器通红的高温颜色釉瓷,经过洪武时期的发展,到永宣时期祭红釉已经非常成熟,而后开始走向衰退,成化后出现断烧,正德以后的时期不得不使用矾红器来代替祭红作祭器用。直到康熙时期停产百年的祭红红釉又得到了恢复生产,官窑对祭红釉生产的重视不仅出于满足康熙帝的个人爱好,也是出于宫廷祭祀礼器的实际需要。故官窑确立以后全面致力于各类单色釉瓷的制作,而祭红釉技术因失传而成为需要着力突破的技术难题。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烧出颜色纯一、色泽鲜艳的祭红釉,但祭红釉的呈色受配方组成和烧成工艺的影响极大,时而釉面发暗,时而颜色飞掉,民间有着“十窑九不成”的俗语。中国古代祭红釉以其色彩优美、工艺精湛、遗存稀少而引起文物考古专家的兴趣。作为一种名贵的古代铜红釉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故在景德镇形成了一种祭红釉研究的热潮,把祭红釉的应用从原来的艺术摆件,逐渐应用到茶具和餐具领域,这就需要大规模生产,而且需要呈色稳定,釉面硬度大。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市场上的祭红釉的烧成温度为1250℃左右,烧成范围窄,呈色不稳定,釉面硬度低(莫氏硬度只有3~4级),容易擦伤,容易流釉,很难满足高温茶餐具装饰的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温祭红釉,通过配方设计,使得体系在弱还原气氛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熔融温度范围,在具有呈色均匀、烧成稳定性好的同时,釉层结构致密,生成微晶硅灰石,釉面硬度高,从而很好地满足高温茶餐具及陶瓷摆件装饰等日用陶瓷的性能要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高温祭红釉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温祭红釉,其原料由基础釉料和外加剂组成;所述基础釉料的釉式组成为:
所述外加剂为含铜化合物和氧化锡,其用量分别为基础釉料的0.6~1.2wt%和0.9~2.5wt%。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含铜化合物为碳酸铜、氢氧化铜、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含铜化合物的细度为400目以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高温祭红釉的制备方法如下:将按照所述釉式组成进行配料计算得到的基础釉料矿物组成、以及外加剂进行湿法混合球磨至于细度为250目筛余0.14~0.16%,经陈腐即得到釉料。
进一步地,本发明制备方法所述基础釉料矿物组成为:釉果35~45wt%、霞石18~25wt%、玻璃粉8~12wt%、石英10~15wt%、方解石15~20wt%、铁红0.02~0.05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未经景德镇陶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62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