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2478.7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1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利;屈少举;韩卫;田鑫;姚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邵磊;徐川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追尾 缓冲 结构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及车辆,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用于解决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受到撞击后无法复原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包括吸能模块与复位机构。其中,吸能模块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上,吸能模块能够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相对车辆的车身移动,吸能模块包括相对的前防撞件和后防撞件,沿车辆行驶方向,前防撞件位于后防撞件的前方,前防撞件和后防撞件之间通过缓冲件连接。复位机构用于固定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复位机构的作用端与吸能模块连接,用于向吸能模块施加朝向车辆后方的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辆后方,以缓冲车辆发生追尾事故的过程中的冲击。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追尾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较高,对人身安全的威胁较为严重,尤其是对于货车的追尾,更容易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为了缓解车辆发生追尾事故的过程中碰撞的冲击,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用于固定在车辆靠近后方的位置,包括前板、后板与弹性件。前板与后板沿车辆的行驶方向排列,前板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后板通过弹性件与前板连接,后板位于前板的后方。在车辆追尾的过程中,位于后方的车辆的车头会首先与后板碰撞,后板受到碰撞后会挤压弹性件,向靠近前板的方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件的弹性形变能够对碰撞的冲击进行缓冲。
但是,该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存在着以下问题,在追尾过程中,车辆的碰撞的冲击最终由前板承受,前板的受力较大,这极易造成前板的变形以及前板与车辆的连接处断裂等问题,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受到撞击容易出现永久性损伤,无法复原,损耗较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及车辆,以解决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受到撞击后无法复原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包括吸能模块与复位机构。其中,吸能模块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上,吸能模块能够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相对车辆的车身移动,吸能模块包括相对的前防撞件和后防撞件,沿车辆行驶方向,前防撞件位于后防撞件的前方,前防撞件和后防撞件之间通过缓冲件连接;复位机构用于固定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复位机构的作用端与吸能模块连接,用于向吸能模块施加朝向车辆后方的力。
进一步地,复位机构包括压力缸和作用杆,压力缸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固定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作用杆的一端密封滑动在压力缸内,另一端与吸能模块连接,压力缸内连通有压力介质,压力缸内的压力介质的增多能够使作用杆沿压力缸朝向车辆后方移动,以推动吸能模块朝向车辆后方移动。
进一步地,压力缸内部用于与车辆的油箱或水箱连通。
进一步地,作用杆连接在前防撞件的前表面。
进一步地,作用杆与前防撞件的前表面铰接。
进一步地,压力缸远离吸能模块的一端形成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形成有安装孔,安装孔内穿设有紧固件,紧固件用于将安装座与车身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前防撞件上形成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与车身滑动连接,后防撞件上形成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与车身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后防撞件的后表面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
进一步地,柔性缓冲层完全覆盖后防撞件的后表面。
进一步地,柔性缓冲层由泡沫或橡胶制成。
进一步地,缓冲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前防撞件连接,另一端与后防撞件连接。
进一步地,缓冲件还包括阻尼杆,设置在弹簧套设在阻尼杆外部,阻尼杆的一端与前防撞件连接,另一端与后防撞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24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