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2478.7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1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利;屈少举;韩卫;田鑫;姚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邵磊;徐川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追尾 缓冲 结构 | ||
1.一种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模块,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吸能模块能够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相对车辆的车身移动,所述吸能模块包括相对的前防撞件和后防撞件,沿车辆行驶方向,所述前防撞件位于所述后防撞件的前方,所述前防撞件和所述后防撞件之间通过缓冲件连接;
复位机构,用于固定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复位机构的作用端与所述吸能模块连接,用于向所述吸能模块施加朝向车辆后方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压力缸和作用杆,所述压力缸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固定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所述作用杆的一端密封滑动在所述压力缸内,另一端与所述吸能模块连接,所述压力缸内连通有压力介质,所述压力缸内的所述压力介质的增多能够使所述作用杆沿所述压力缸朝向车辆后方移动,以推动所述吸能模块朝向车辆后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缸内部用于与车辆的油箱或水箱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杆连接在所述前防撞件的前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杆与所述前防撞件的前表面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缸远离所述吸能模块的一端形成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穿设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安装座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件上形成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与车身滑动连接,所述后防撞件上形成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用于沿车辆行驶方向与车身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件的后表面上设置有柔性缓冲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缓冲层完全覆盖所述后防撞件的后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缓冲层由泡沫或橡胶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防撞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阻尼杆,设置在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阻尼杆外部,所述阻尼杆的一端与所述前防撞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防撞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还包括缓冲衬套,所述缓冲衬套设置在所述前防撞件的后表面,所述弹簧和所述阻尼杆的端部与所述缓冲衬套抵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件的后表面对应所述缓冲衬套设有衬套安装孔,所述缓冲衬套设置在所述衬套安装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追尾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弹簧、一个所述阻尼件和一个所述缓冲衬套构成一组缓冲件,所述前防撞件和所述后防撞件之间设有多组所述缓冲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247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