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制动粉尘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520334.8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68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魁;徐华;李果;夏金龙;张世英;孔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F16D65/02;B08B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制动 粉尘 吸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制动粉尘吸收装置,该装置包括转向节(A)、可转动的制动盘(C)、粉尘吸收槽(D)和制动钳总成(E);所述的粉尘吸收槽(D)与转向节(A)固定连接;所述的制动盘(C)被包裹在粉尘吸收槽(D)内,并与车轮同步固定连接;所述的制动钳总成(E)与粉尘吸收槽(D)抵接,且粉尘吸收槽(D)位于制动钳总成(E)的旋出侧;所述的粉尘吸收槽(D)的外侧沿圆周向设有用于收集汽车制动粉尘的储尘室(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利用制动盘旋转气流及重力作用,无能量损失,不会破坏车辆完整性,也不会侵占车内空间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底盘零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制动粉尘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制动器在工作时都是由摩擦材料与金属对偶材料或非金属对偶材料相摩擦,在摩擦表面产生摩擦力的同时,在摩擦副表面之间也会产生磨损粉尘颗粒,试验测试和研究表明,制动粉尘颗粒粒径在0.50-8.11μm的颗粒物占总颗粒的99%以上,将成为大气中PM10和PM2.5的排放源,影响人类健康。由于盘式制动器属于开放式结构,且应用广泛,制动磨损所产生的粉尘颗粒会随着车辆行驶产生的气流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同时此粉尘颗粒会附着在车身和轮辋上,影响车辆外观。所以如何减少或消除制动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是当今车企研究的一大痛点。特别的,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更加严重,车辆的制动频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车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零排放的绿色环保车辆将有可能在未来的车辆发展中取代传统车辆,且车尾气排放将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制动粉尘将成为未来车辆的主要污染排放源。因此,控制和收集车辆制动时,尤其是盘式制动器制动时产生的制动粉尘已成为必然。与此相对的是,目前没有可靠且易推广的收集制动粉尘的装置或解决方法。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粉尘收集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种在盘式制动器摩擦表面附近设置粉尘收集板,通过静电、磁性或电磁粉尘收集制动粉尘的装置,该装置对粉尘比电阻有一定要求,受湿度、温度等影响比较大,需要电压较高。一种通过转子旋转产生抽吸作用收集制动粉尘的装置,该装置受车速影响较大,当车辆低速制动时收集效率低。一种利用车载计算机根据车速快慢控制阀门大小来控制气流的方法收集制动粉尘的装置,该装置用捕获导管将整个制动钳包裹,体积大,且在车辆低速或静止时,制动粉尘易于从导管中逃逸,收集效率较低。
CN108386464A中的粉尘吸收装置,因实际工作中车轮会阻挡空气运送通道而存在吸收效率低,吸收能力受环境影响大,无法在车辆不同工况下提供稳定的粉尘吸收能力,其他技术中的主动式粉尘吸收装置中大多使用电力或其他能源驱动的真空泵等零件产生吸力吸收粉尘,存在额外的能源消耗。其他技术中大多需要在车辆上增加额外的控制系统或占用车内空间。CN209139450U的装置,需要全新开发或更改原车零件,开发验证成本高。CN203472824U的装置,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并未给出明确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利用制动盘旋转气流及重力作用,无能量损失,不会破坏车辆完整性,也不会侵占车内空间的汽车制动粉尘吸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制动粉尘吸收装置,该装置包括转向节、可转动的制动盘、粉尘吸收槽和制动钳总成;
所述的粉尘吸收槽与转向节固定连接;所述的制动盘被包裹在粉尘吸收槽内,并与车轮同步固定连接;所述的制动钳总成与粉尘吸收槽抵接,且粉尘吸收槽位于制动钳总成的旋出侧;
所述的粉尘吸收槽的外侧沿圆周向设有用于收集汽车制动粉尘的储尘室。
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动盘与转向节通过轮毂轴承相互连接。
轮轴轴承与转向节连接的一端不可转动,与制动盘连接的一端可以跟随制动盘一并转动。制动盘通过螺栓或其他方式固定在轮毂轴承内法兰上。转向节起到支撑及安装其他零件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03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