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放气阀在审
申请号: | 202111520015.7 | 申请日: | 202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8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邢东宇;何彬;赵文华;史振;马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122 | 分类号: | F16K31/122;F16K1/36;F16K1/46;F16K1/00;F02C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7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燃气轮机 气阀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放气阀,提高了放气阀运行的可靠性,解决燃气轮机放气阀经常卡滞故障的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放气阀,由螺母、垫圈、活塞、密封圈、阀体、管接头、止动垫圈、圆螺母、密封件、螺钉、盖、衬套、阀碟和弹簧等组成。在燃气轮机运行过程中需要放气时,控制气进入放气阀控制腔,推动活塞沿阀体内壁运动,进而带动阀碟打开燃气轮机放气通道。当不需要放气时,放气阀控制腔排出控制气,活塞在弹簧的作用下沿阀体内壁运动,关闭燃气轮机的放气通道。本发明在保证密封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故障发生概率,提高燃气轮机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行业使用的燃气轮机气动控制系统附件,属于能源动力行业,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弹性密封件密封的放气阀,在燃气轮机需要通过放气来提升喘振裕度时,通过向放气阀控制腔供气开启放气阀,不需要放气时排出放气阀控制腔的空气关闭放气阀,以此来排出压气机级间压缩空气,保证燃气轮机运行安全平稳。
背景技术
船用燃气轮机气动控制系统是通过向机上提供的预先清除机械杂质的,干燥除湿并减压到所需压力的来自船上气源的压缩空气,并通过各个控制电磁阀将压缩空气用于控制放气阀和油路吹扫等作用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气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燃气轮机起动过程中、低工况运行过程中和停机后向机上燃油管和放气阀控制腔供空气,以实现雾化燃油、改善燃烧效果、提高燃气轮机喘振裕度等功能。当燃气轮机运行过程中出现喘振裕度不足的情况时,压气机级间放气是一项有效的防喘措施,因此需要在燃气轮机上设置集气腔,并在集气腔上安装能够可靠运行的放气阀,以此进行压气机级间放气,若放气阀发生卡滞等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开启,此时应禁止燃气轮机升工况,以免造成燃气轮机喘振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燃气轮机的放气阀,具有能快速开启、可靠性高、便于修理维护的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阀体、与阀体连接的盖、设置在阀体内的活塞,其特征在于:在活塞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置有弹性密封件,在阀体圆周表面上设置有管接头,活塞端部伸出至阀体外,且活塞端部上设置有阀碟,在盖内设置有使活塞回位的弹簧;在控制气通过管接头进入控制腔时,弹性密封件受力膨胀,将活塞与阀体之间的缝隙充分密封,保证密封结构可靠性;而在控制气通过管接头排出时,弹性密封件恢复原状,保证活塞回位过程的顺畅。
进一步地,弹性密封件采用可承受300℃以上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在满足放气阀能够在一定温度内正常工作的同时,自身具有自润滑性,降低放气阀卡涩的风险。
进一步地,活塞外径与阀体内径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降低活塞和阀体接触卡涩的风险。
进一步地,阀碟与活塞之间设置衬套,且端部通过螺母和垫圈固定,衬套与蝶阀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当燃气轮机运行过程中,通过放气来提高喘振裕度时,由电磁阀控制的控制气会通过管接头进入放气阀控制腔,控制气推动活塞沿阀体内壁运动,进而带动阀碟打开燃气轮机放气通道,通过燃气轮机集气腔排出空气,达到提高喘振裕度的目的;当不需要放气时,电磁阀发出指令,放气阀控制腔中的控制气通过管接头排掉,活塞在弹簧的作用下沿阀体内壁运动,回到放气阀关闭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保证放气阀能够迅速可靠打开,降低放气阀与阀体之间的密封尺寸要求,提高可靠性,便于修理维护。采用弹性密封件进行密封,控制气进入控制腔时密封件受力膨胀,将活塞与阀体之间的缝隙充分密封,保证密封效果;而在控制气排出时密封件恢复原状,保证活塞回位过程顺畅。采用弹性密封件保证密封结构可靠性,不需采用堆焊青铜或涂抹二硫化钼润滑脂等方式来保证密封性,活塞外径与阀体内径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因此降低了接触卡涩的风险。本发明为通过弹性密封件密封的放气阀,能快速开启、可靠性高、便于修理维护。通过采用新型弹性件密封结构,避免了堆焊青铜和涂抹润滑脂等密封方式可能带来的长时间运行后放气阀卡滞的风险,结构简单,便于维护和更换故障件。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5200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