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25041.1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8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王苇;林原胜;王俊荣;王瑞奇;庞杰;邹振海;李邦明;戴春辉;李少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沈军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流 混合 增强 能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包括:抑压水箱、排放管、混合喷管以及引射导管;所述排放管的一端用于延伸至堆舱内,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抑压水箱内,所述混合喷管与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引射导管套设于所述混合喷管,所述引射导管悬置于所述抑压水箱内;其中,所述抑压水箱的部分空间填充有冷却液体,所述冷却液体能够覆盖所述引射导管。在不引入外部动力源的前提下,仅依靠失水事故后堆舱与抑压水箱之间压差形成的射流驱动力,增强抑压水箱内的流场扰动与冷凝换热能力,从而提升非能动抑压系统的抑压能力,降低失水事故后堆舱的压力峰值并加快降压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能动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
背景技术
核电的使用是人类在能源利用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利用原子核的裂变反应,核电厂能够产生其他所有传统化石能源所无法比拟的高能量输出,并且,这些高能量输出往往只需要耗费少量的核燃料。然而,核电在具有极高利用价值的同时,其所可能带来的危害也令人们谈核色变。在使用核电的过程中,如果保护不当而致使出现核泄漏等重大事故,将会对核电厂周边的环境乃至全人类带来及其严重的核污染灾害。
在压水堆核电厂中,当堆舱内发生高能管道破裂引起质能释放的时候,会导致堆舱超温超压风险事故,这时,一般采用能动的堆舱喷淋系统,通过泵将喷淋水驱动到堆舱内高位进行喷洒,从而达到防止堆舱超温超压的目的。
由于失水事故时冷却剂喷放具有质量流量大、焓值高的特点,传统堆舱喷淋手段难以及时有效抑制堆舱压力的快速上升,特别是对压力峰值的抑制作用很小,易导致堆舱超压破坏和大量放射性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壳喷淋系统的抑压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包括:抑压水箱、排放管、混合喷管以及引射导管;
所述排放管的一端用于延伸至堆舱内,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抑压水箱内,所述混合喷管与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引射导管套设于所述混合喷管,所述引射导管悬置于所述抑压水箱内;
其中,所述抑压水箱的部分空间填充有冷却液体,所述冷却液体能够覆盖所述引射导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所述混合喷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抑压水箱的高度方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所述排放管包括第一排放管和第二排放管,所述第一排放管沿所述抑压水箱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排放管沿所述抑压水箱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排放管的部分用于延伸至所述堆舱内,所述第二排放管的部分延伸至所述抑压水箱内,并与所述混合喷管同轴连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所述引射导管为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件,所述混合喷管的喷口位于所述引射导管的中间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所述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还包括爆破膜,所述爆破膜设于所述排放管内;
其中,所述爆破膜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爆破膜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混合喷管与所述堆舱相互隔绝;在所述爆破膜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混合喷管与所述堆舱连通。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所述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还包括围筒,所述围筒悬置于所述抑压水箱内,所述围筒套设于所述引射导管,所述冷却液体能够覆盖所述围筒。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射流混合增强型非能动抑压系统,在所述混合喷管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所述混合喷管均与所述排放管的另一端连通;
其中,所述引射导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引射导管与多个所述混合喷管一一对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250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