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412770.3 | 申请日: | 202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54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周晶晶;张怒涛;王舰;阳鹏;程端前;王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66 | 分类号: | B60L53/66;B60L53/62;B60L53/31;B60L58/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充电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检测系统及方法,包括中控模块,以及分别与中控模块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功率调节模块、自诊断采集模块、分析模块、通讯模块和显示模块;通过在动力电池充电过程中采集充电数据以及电池单体数据,利用分析模型进行动力电池健康状态分析检测,得到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评估。本发明具有准确、方便地对动力电池进行健康状态评估,保证驾驶安全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短缺以及传统汽车尾气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日益明显,新能源汽车凭借无污染、能量利用率高、噪声低等优点成为了汽车行业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的最佳选择,尤其是近年来系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市场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能补给技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保障新能源汽车驾驶安全的重要指标。
当前电动汽车在进行充电时,充电桩仅能简单对电池补充电能,目前充电桩只能采集总电压、电流和BMS通讯数据,并且现有国标充电协议中,电池单体的电压不是必传项,而对电池的性能分析需要用到电池包模组的电池单体电压,很多车辆无法通过充电枪上的CAN通讯得到电池单体数据,因此难以对车辆动力电池进行准确、全面的健康状态检测。故现在对于在进行动力电池健康状态检测时,如何采集到电池单体电压来对分析模型进行数据支撑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检测系统,以解决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健康状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全面性欠缺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检测系统,包括中控模块,以及分别与中控模块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功率调节模块、自诊断采集模块、分析模块、通讯模块和显示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在固定时间段内采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数据形成第一数据集合,并将第一数据集合发送至中控模块;
功率调节模块,用于根据电动汽车的功率请求调节充电桩的实际充电功率;
自诊断采集模块,用于在动力电池充电过程中采集电池包的电池相关数据形成第二数据集合,并将第二数据集合发送至中控模块;
中控模块,包括数据存储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将第一数据集合和第二数据集合打包处理形成总数据包,并将总数据包发送至分析模块;
分析模块,用于对总数据包进行分析检测,得到检测结果后对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最后得到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评估结果;
通讯模块,用于为系统各模块间提供通讯通道;
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所述健康状态评估结果。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动力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数据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报文数据,并通过自诊断采集模块采集电池包的单体电压数据,然后利用分析模块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测,从而对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准确评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优点在于不仅采集了动力电池的充电数据,同时能够通过设置的自诊断采集模块采集电池包的单体电压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测,从而对电动汽车进行准确、全面的健康状态评估,保证了电动汽车的驾驶安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动力电池数据包括充电桩输出总电压、充电桩输出总电流和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报文数据。
采集充电桩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再结合电池管理系统中的报文数据,不仅能够清楚动力电池当前的状态,同时能够根据动力电池的历史运行数据对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27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