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虚拟结构法和人工势场法的编队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7203.6 | 申请日: | 202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7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黄晨;王予;孙晓强;李悦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虚拟 结构 人工 势场法 编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虚拟结构法和人工势场法的编队控制方法,由虚拟结构参考点周围的虚拟结构生成期望的虚拟结构队形,该虚拟结构队形中的虚拟结构作为虚拟结构点的期望位置;虚拟结构点向着期望位置运动;智能体则跟随智能体所对应的虚拟结构点移动,进而获得智能体编队队形;建立虚拟结构点和虚障碍物对智能体的斥力场;基于所构建的斥力场,根据智能体所受的势场作用对智能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而获得智能体所受到的斥力场力;智能体采用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跟踪虚拟结构点的轨迹,根据虚拟结构点追踪虚拟结构以及避障产生的运动轨迹,利用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实现智能体编队追踪控制。本方法采用人工势场法实现避障,编队控制方法适应性强、编队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智能体编队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基于虚拟结构法和人工势场法的编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策略、传感器精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逐渐成为各个车企和高校研究的重点,从扫地机器人到无人自动驾驶,单个智能体已经无法满足预期目标,所以智能体编队协作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队控制是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合作,编队控制实现智能体队列成型、队形变换、预防碰撞,编队可以用最少的功耗实现庞大的控制,实现高效率、低功耗减少人力投入。现有的编队方法主要包括:跟随领航者控制法、基于行为控制法、基于虚拟结构控制法、基于人工势场控制法等。
上述现有编队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是:跟随领航者控制法其结构简单、易于理解,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领导者受到的干扰会对队列造成巨大影响;行为控制法虽然具有实时的特点,但是很难描述系统并且保持其稳定;虚拟结构控制法中把编队结构当成虚拟的刚体,编队稳定,但是对路况的适应性较差;人工势场法可以实现实时控制,但是其忽略了通信拓扑的影响,脱离实际情况。
因此在现有编队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适应性强、编队稳定的方法对于编队控制算法具有长远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了基于虚拟结构法和人工势场法的编队控制方法,采用虚拟结构控制方法形成智能体编队队形,采用人工势场法实现避障,进而获得一种适应性强、编队稳定的编队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虚拟结构法和人工势场法的编队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分别建立智能体和障碍物模型;
步骤2,将虚拟结构参考点作为队列的参考点,由虚拟结构参考点周围的虚拟结构生成期望的虚拟结构队形,该虚拟结构队形中的虚拟结构作为虚拟结构点的期望位置;虚拟结构点的初始位置和智能体的初始位置是重合的,且虚拟结构点向着期望位置运动;智能体则跟随智能体所对应的虚拟结构点移动,进而获得智能体编队队形;
步骤3,建立虚拟结构点和虚障碍物对智能体的斥力场;
步骤4,基于所构建的斥力场,根据智能体所受的势场作用对智能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而获得智能体所受到的斥力场力;
步骤5,智能体采用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跟踪虚拟结构点的轨迹,根据虚拟结构点追踪虚拟结构以及避障产生的运动轨迹,将运动轨迹输入到控制器当中,利用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实现智能体编队追踪控制。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建立虚拟结构点和虚障碍物对智能体的斥力场的方法为:
步骤3.1,由障碍物和虚拟结构点的距离定义斥力势场,表示为:
步骤3.2,对斥力势场求负梯度求得斥力势场所对应的斥力,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2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转座圈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葡萄园种植用支架及增效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