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堤坝作业水下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5433.4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20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肖海燕;李广华;卢丙举;侯冬冬;陈飞宇;王彦涛;王凯;秦丽萍;马永;经慧祥;巩少锋;王喜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G8/00;B63G8/08;B63G8/38;B63G8/42;E02B3/16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15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堤坝 作业 水下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堤坝作业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框架、控制舱、以及与控制舱电连接和通信连接的动力系统、组合导航仪器、漏点检测系统和漏点封堵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控制舱、组合导航仪器、漏点检测系统及漏点封堵系统均安装在结构框架内。本发明具有定点精准封堵、安全高效、施工快捷、省料省力、作业深度大、对各类漏洞和施工水域适应性好等优点,自动化程度高并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在水利、海上风电等水下结构物运行维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堤坝漏点封堵作业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水库堤坝,目前达到 9.8 万余座,其中 95%以上为土石坝;还有 44.5万千米堤防,堤防多为土质堆筑,其中 30% 的堤坝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土石坝存在堤身不密实、内部结构复杂、地上悬河、堤身内部存有历史决口遗址、埽工及乱石等问题,渗漏是其常见病害,典型代表是黄河大堤,作为流域性重要堤防,一旦出现渗漏,就会造成堤坝整体强度降低,进而出现更大的渗漏或是坝体破裂,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常规的堵漏技术包括开挖回填、充填灌浆技术、岸上抛笼、蛙人水下封堵等方式,其中,开挖回填需要在枯水期进行且对水位以下漏点不适用,适用范围窄;充填灌浆技术需要准确确定坝体内部渗漏通道并钻孔,导致施工周期长、效率低且成本高;岸上抛笼的方式较为传统,对于较大的漏洞、应急场合较为有效,但投料量大、利用率低且难以完全封闭;蛙人水下封堵的方式安全性差、无法长时间工作且不适用于较深水深的场合。综上所述,目前传统的堵漏技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难以适应智慧水利的新要求,亟待发展新的堤坝堵漏作业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传统堵漏技术存在的作业效率低,封堵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供一种堤坝作业水下机器人。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堤坝作业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框架、控制舱、以及与控制舱电连接和通信连接的动力系统、组合导航仪器、漏点检测系统和漏点封堵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控制舱、组合导航仪器、漏点检测系统及漏点封堵系统均安装在结构框架内。
进一步,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水平面推进装置和垂直面推进装置,为所述机器人提供动力以驱动机器人在水下运动,所述水平面推进装置包括至少2个水平推进器,分别设置在结构框架的左侧和后侧,所述垂直面推进装置包括4个垂直推进器,4个垂直推进器分别安装在所述结构框架的上面四个角上。
进一步,所述漏点检测系统包括流速仪、双目视觉相机和照明灯,所述流速仪与控制舱电连接和信号连接,实时获取水流的速度和流向发送至控制舱,所述双目视觉相机和照明灯分别与控制舱电连接和信号连接,双目视觉相机采集漏点的位置、大小以及分布信息。
进一步,所述漏点封堵系统包括发射箱、高压气瓶和喷枪,所述发射箱上布置有矩阵分布式发射管,发射管内填充有膨胀体,所述发射箱后仓通过高压软管与高压气瓶连接,所述高压软管上设有供气电磁阀,所述供气电磁阀与控制舱电连接;所述喷枪一端通过复合脐带缆与岸上泵站相连,一端固定于水下机器人居中位置,所述喷枪上设有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与控制舱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复合脐带缆内还包括供电电缆、通信电缆,通过供电电缆连接电源为控制舱供电,通过通信电缆与控制舱连接,用于控制指令收发及视频信号传输。
进一步,所述复合脐带缆的外部包裹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并在水面上设置与之相连的浮球。
进一步,所述组合导航仪器包括惯性导航、DVL和电子罗盘。
进一步,所述结构框架的上部固定有浮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定点精准封堵、安全高效、施工快捷、省料省力、作业深度大、对各类漏洞和施工水域适应性好等优点,自动化程度高并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在水利、海上风电等水下结构物运行维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54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