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66150.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2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聃;曹铁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筑信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领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90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动 摩擦 阻尼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包括左耗能部和右耗能部,所述左耗能部和右耗能部通过横板连接,所述左耗能部包括左端板和左竖板,所述右耗能部包括右端板和右竖板,所述左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右竖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横板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对应处均设置有横板通孔,通过高强螺栓将两块横板分别连接于左竖板和右竖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本发明提供的变形能力可控,具备较大的伸缩能力,震后易于检查、无需更换的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的减隔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在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梁是连接相邻剪力墙的重要结构单元。在正常使用工况下,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连梁协同两侧剪力墙,为结构提供足够的抗侧刚度及承载力;地震工况下,连梁先于两侧剪力墙发生屈服,设计合理的连梁会在与剪力墙的连接处形成塑性铰,使结构具备足够的延性。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连梁往往由于跨高比过小,容易出现剪切破坏,导致连梁的耗能作用有限,且震后难以修复。并且,地震荷载难以预计,连梁的内力和变形状态难以完全实现设计目标。
为了发挥连梁位置的特殊性,真正实现提高结构的延性,提升结构耐震性能,而在连梁位置设置耗能阻尼器是目前较为优选的方法,其具有以下的优势:1)对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连梁,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更强,可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2)阻尼器出力可控,使连梁安全性提升;3)对比其他层间设置耗能阻尼器方案,连梁阻尼器所需安装空间小,可完全隐藏在连梁内部,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建筑效果。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做出了相关研究,如中国专利ZL2016103993405和ZL2019107388650。这两个专利都是阻尼器设置在连梁跨中,结构变形时,阻尼器两端一端向上,一端向下,同时阻尼器自身的长度需要增加。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的连梁阻尼器仍存在如下问题:1)利用材料屈服后耗能的阻尼器,以产品损坏作为代价,震后需要更换;2)利用材料屈服后耗能的阻尼器,经历地震后,难以通过简单目测方法判断其是否已经损坏;3)现有平动变形的摩擦型连梁阻尼器,难以实现耗能效果,原因为现有平动变形的摩擦阻尼器自身的长度无法增加,其协同连梁和剪力墙结构的变形轨迹有待改进;4)现有平动变形的摩擦型连梁阻尼器,连接方式为一端焊接,一端螺栓或销轴连接,其安装孔的安装公差会降低阻尼器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形能力可控,具备较大的伸缩能力,震后易于检查、无需更换的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
为了至少实现上述目的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动摩擦连梁阻尼器,包括:左耗能部和右耗能部,所述左耗能部和右耗能部通过横板连接,所述左耗能部包括左端板和左竖板,所述右耗能部包括右端板和右竖板,所述左竖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右竖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横板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对应处均设置有横板通孔,通过高强螺栓将两块横板分别连接于左竖板和右竖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横板通孔与第一通孔的孔径相等,与所述高强螺栓为紧密的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左竖板、右竖板在前后方向设置有多个,且平行、对齐排列,多个左竖板和右竖板之间在其前侧、后侧设置横板。
进一步地,前侧所述横板或后侧所述横板在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同侧所述横板平行、对齐排列,且之间具有固定间隙;
进一步地,在所述横板通孔圆周外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横板与左竖板和右竖板的接触面侧,所述凹槽内嵌有与凹槽形状匹配的摩擦环;
进一步地,在通孔连接处,还设置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垫板、第二垫板、第三垫板、防松垫圈和蝶形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筑信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筑信润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61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